□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 王国文
从2000年开始,我就参加CSCMP(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全球峰会,20年从来没有间断过。从这个会议上,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内容。回顾过去20年,2000年美国在讨论电子商务革命,也就是我们现在讨论的“互联网+”,2001年美国讨论战略伙伴关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研究的两业联动。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个会议,发现一些前沿性的信息。所以我今天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参加今年9月13日~15日全球供应链大会的一些情况。这个会议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大会的形式与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很像,分为全会和并行会。并行会可以由参会代表自己申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
每年会议都会发布一些最新的研究报告,今年我关注的研究报告一个是《第三方物流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他们已经连续做了很多年,但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专门研究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报告。比如物流外包的比例是多少,哪些物流行为和活动外包,哪些没有外包,我们没有一个系统性的研究。我关注的另一个报告是美国物流年报,其涉及的行业有制造业,有运输、仓储、电商、人才、信息、技术、政策、规则和全球贸易,热词包括指标、绩效、危机、方法论、敏捷、AI、可视度、创新、区块链、全球供应链运作、数字化、工业4.0、云、物联网、循环经济、5G。这个报告覆盖的行业比较广泛,热词不仅仅集中在我们关心的人工智能、5G、数字化的问题上,还有一些传统的绩效流程和方法论。
在会议上,协会会长提出了一些对整个行业有启发的观点,即供应链管理者的四个战略要求:
第一个是要保持警惕性和敏感性,就是企业要对外界变化非常敏感。
第二个叫不进化就死亡,如果你不往前走的话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个是对任何事都保持开放的态度,在你没有认证它不可行之前,任何事都是可能可行的。
第四个是培育和聚集人才。供应链的人才紧缺是全球性的话题,不仅中国缺供应链的人才,全世界都缺供应链人才。
年会主旨演讲请了绰号为“趋势猎人”的杰洛米·伽奇讲了一个创新的故事——马屁股之间的宽度与航天飞机有关联?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这是火车标准铁轨的宽度,也是航天飞机的尺寸。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传统思维是如何被逐步打破的,如何掌握抓住机会的方法,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考。比如团队一起合作、主动诱导新主意、发现创新嗜好、跟踪其他市场趋势、跟团队开展工作坊等等。
年会也邀请了一些年轻企业领袖分享成功故事。这些小企业成长速度非常快,有些已经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独角兽级的企业,我们也看到一些华人登上了讲台。
年会每年也会评一些奖项,比如只评一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一个突出贡献奖;创新奖则是一个冠军和一个亚军。
我们从美国物流年报可以看到,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保持在8%的上下0.5%幅度的范围内,但物流成本平均每年增加570亿美元。年报后面一个计算的公式,我们发现美国物流增加值和物流成本几乎一致,而我们全社会物流成本和增加值差别非常大,这其中有经济发达的程度,还有一些计算的因素,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跟踪美国物流年报很多年,可以从年报的结构学习如何分析物流业发展。其次,如果仔细研究每一个章节,会发现发达经济体物流业如何出现新的变迁。我们发现,美国物流日子过得非常好,运力和劳动力紧缺,运价不断上涨。但今年美国物流业的好日子估计会走到了一个山顶,因为中美的贸易战对整个的美国物流行业和全球的物流行业有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年报也对物流细分行业做了一些形象的描述。比如汽车运输是运力紧、运费高,包裹最后一英里是如何提升期望值,铁路是还在轨道上,港口是贸易风、博弈浪,航空货运是依托电商蓬勃发展,管道运输是容量慢慢的赶上,货代行业是关心的价值,第三方物流是如何解决挑战。报告最后增加了两个章节,第一个是区块链-等待信息的飞跃。实际上政治局学习区块链,给全世界区块链的发展打了一个非常强的强心剂。5G是什么?就是制定物流的应用标准。我们还注意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出现之前有一个先兆,就是批发环节的库存超过了零售环节的库存,这实际是经济滞胀的表现。但现在中美进行贸易战,美国企业可能是为了应对关税增加提前存货,导致短期库存上升,但也不排除美国现在仍然没有摆脱危机阴影,虽然美国很多经济指标都不错,包括就业率、失业率、家庭开支、股票指数等等。
从2010年到2018年,美国电商占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10%,销售额大概在1300亿美元左右。但是电商的困难是货物批量非常小、季节性变化非常大,就像我们的“双11”和他们的圣诞节一样。此外货物是非标准化的,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最后就是客户对时效性要求提高了。所以电商的碎片化给物流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
对于区块链,美国年报给出了四大疑虑:
1.我们如何确保现有数据的可交互操作性——我们能设定共同的标准吗?
2.我们如何创造更多的电子数据让区块链运行——我们能数字化吗?
3.我们如何消除人的接触点和数据输入,以避免无意的错误——我们能否将区块链与传感器和通常概括为物联网的网络集成在一起?
4.我们如何用这些信息自动化决策——我们能否得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集成的“圣杯”?
关于5G对物流业的影响,年报对近期(3年以内)和长期(3年以上)分别给出了判断。近期主要集中在操作执行方面、规划管理方面、附加服务方面。长期来看,5G的应用场景会更加丰富、应用的层级会更高。
美国物流年报中的第三方物流的研究报告给出了物流外包的比例,运输和仓储仍然是主要活动,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体现出来了。
本次的年会,有几个关键问题我比较关注。第一个就是货运物流业的“优步化”。滴滴的出现,颠覆了过去30年出租车的运行方式,现在货运业的“优步化”,是美国物流界过去这两年研究最多的问题。APP和软件平台进入到物流业是智能手机大规模应用的结果,是传感器边界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成果,也是大数据大规模应用的成果。智能手机,相当于30年前的超级计算机,使我们从事的行业出现了网络化和数字化。优步从2012年发展到现在只用了七八年时间,但是它在规模上达到了100亿运次,260亿英里运距,700个城市、63个国家。优步的货运平台更大规模地匹配了供给和需求,给承运人和货主都带来了好处。就像去超市买菜,超市撮合能力和空间是有限的,但是如果在数据层面上进行可靠性、灵活性和透明性的资源配置,效率无疑是高的。对货主来说,可以得到非常灵活的运输产品。现在货运优步已经可以细分到车道的货运密度,系统给网络中的所有个体赋能,同时又吸取每个个体的信息,所以优步重新定义了承运人和所有权。比如你以前有一台车,应用优步后相当于拥有了5台车,同时还提高了现金流、降低了成本、建立了信任的伙伴关系。承运人收益和市场收益还来了一个自我愈合的网络。自我愈合的网络怎么来实现的?每一点都是一些货,优步把多个订单匹配,匹配之后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实现了自愈性的一个过程,也提高了货主月台利用率。
第二个问题就是AI如何颠覆制造业供应链的案例。数据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资源,但90%的数字产生于过去两年之内,但是80%是搜索不到的。到2025年,我们回顾现在,会发现我们现在还处于数字化的起步阶段,未来的发展空间会非常大。IBM回顾了供应链发展演进的过程,80年代是功能型,90年代供应链型,2000年的整合型,2010年是数字化型,2020年是认知型,也就是说供应链具备了自我改正的能力。认知型供应链包括7个关键,即协同性、创造性、一致性、可控性、感知性、降本性和客户中心性。实际上IBM是想把“华森”打造成为一个智能供应链管理平台,可以给所有的制造业设计未来的供应链。对于5G,美国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一是什么是5G?二是5G大规模应用的障碍是什么?三是5G对现有服务的影响是什么?四是5G安全吗?五是5G与华为有啥关系?为什么这么受关注?
还有关于供应链风险的讨论,既包括了天灾,也包括了人祸。飓风来袭、火山喷发属于天灾,国际海事组织(IMO)根据新的排放控制区(ECA)法规强制要求,到2020年,所有商船必须将硫排放量从3.5%降至0.5%,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很大影响。同时,英国脱欧,中美贸易摩擦等政策性或者制度性的因素也会给供应链带来一些影响。
在年会上,我看到一个案例是生产企业使用供应链成熟度模型进行端对端供应链评估的案例。他们用模型做了供应链绩效的差距分析,制定了完整供应链模型的线路图,形成一个控制塔,最后得到了实施结果。我们可以从这个案例中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学术性成果,对指导企业供应链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面我想简单分享一下IBM未来供应链五大预演。
第一个就是供应链的智慧化,具有自我矫正的能力。
第二个是供应链将具有物联网状态感知、资产状态感知能力。
第三个是区块链驱动的跨企业网络枢纽给中小企业赋能。
第四个是供应链将统筹管理完美订单和库存可视度。
第五个是量子(计算机)时代供应链将有更多可能性。
关于区块链在供应链的应用,我想在这做一点点简单的补充。从2016年开始,区块链在供应链上的应用场景逐渐开始丰富。从国外的情况上来看,包裹、快递、水产、医药、冷链、零售、海运和港口是比较早出现供应链的应用场景。在区块链的应用方面,咱们物流界基本上是与国际同步的。2017年我们成立了区块链的应用分会,2018年实际上出版了第一次的区块链的白皮书,收集到了国内主要的企业在区块链上的应用案例。2019年我们完成了区块链的溯源应用标准框架的建立,基本完成了区块链在电子运单和电子存证等方面的应用分析。今年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收集到了67个场景的案例,区块链应用更加丰富,我们希望区块链在供应链的应用方面会形成一系列的架构和指导性的标准,这也是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做的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还有就是关于绿色供应链的问题,我们是物流大国,物流运作中的浪费和排放也是最大的。我们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体系,对所有运输工具、物流设施和企业认证,最终形成中国的碳排放记录计划。这将是一项非常大的工程和举措,也会产生很多产学研合作的机会,不仅仅是发挥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可以获得环境贡献的回报。(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十八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演讲整理,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