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钢筋成型加工,标准化先行
——第二届中国钢筋产业链峰会大咖谈
稿件来源:李杰
□本报记者李杰 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钢筋产业链峰会上,由河南永益同丰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展悦主持的大咖论坛环节,来自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机械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子金、陕西龙门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召鹏、北京迈思发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郭冬健、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建设与材料设备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孙凯等嘉宾就钢筋成型加工运营新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主持人:建科院不仅是行业规范的制订者和组织者,同时也是实践者,对比欧美日以及东南亚的不同模式。那么您对我国钢筋加工配送的未来发展模式有何判断与建议? 刘子金:加工配送技术在我国推广了很多年,经历了起伏的一段时间,在国外也有一个过程,中国的配送技术是在设备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才真正发展起来的,我们国家假如没有装备的支撑,只依靠国外的设备肯定发展不起来。最早在80年代末期,也就是二十世纪初,建科院在设备研发上非常重视,并且跟很多机构都有合作,共同推动加工配送技术,我们引进了当时最多99万的设备。 随着装备技术的发展,欧美以及东南亚基本上都是假工厂化的模式,由于工程量小,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就不在工地现场加工,但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规模大,工程量就非常大,所以我国的加工配送技术未来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那么我想谈几点发展趋势和特点。第一是现在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据施工企业统计,目前工人的年龄段在45岁左右,这项工作对于年轻人吸引力不大,如果现在的工资在一万五千元,由于老龄化严重,有可能三五年后,三四万都找不到,这就逼迫当地钢筋加工往工厂化工业化方式转变。第二是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和工业化领域,要解决建筑施工当中存在的质量通病问题,必须走工业化现场的施工模式,这就是工业化和绿色发展的需要。第三是建筑业深化改革中的总承包施工及总承包机制。当前国外基本为三大块:混凝土,模块交互项和加工配送工厂化,那么这三部分的前两部分商混,经过将近20年的发展,我们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但工厂化加工以及前后方结合带来了很多问题,现在整个工业化的要求是高质量高效率,钢筋加工粗放式的发展已经不适应。 主持人:作为钢厂向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代表,结合自身发展的经历,您认为您在发展过程当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目前解决方案又是什么?同时有没有同其他企业合作的计划? 杨召朋:首先,陕钢集团平均年产量在1200万吨左右,去年为1138万吨,今年预计能达到1880万的产值,也就是700亿,整个陕钢集团的产品结构百分之八九十都在建筑领域,所以陕西龙门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钢集团)也就致力于钢材深加工,我们陕钢的愿景,就是一定要让陕西钢铁站在全国位置,去建设西部最具竞争力的高端钢铁材料服务商。 那么如何能够把钢厂生态链精深加工、产业的延伸和价值链的重新分以及整个生态链的和谐共生能建设得更好,如何能够让钢材精深加工能够高质量的发展,是目前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核心,所以我认为目前最大的痛点就是是如何能做强,如何能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们钢材深加工产业做了两三年,钢材企业有资金有技术,有人才有管理,也有平台,并且我们有责任和担当,去联系钢铁材料精深加工高端钢铁材料的服务商,我们要占领西部最高的战略控制点,就是钢材在我这里买的,全部可以加入配送一体化。那么,目前来看打破当前传统钢筋加工生态链或者价值链,重新构筑一个新的生活该如何能够重新分配价值,这个是当前最难的问题。 我认为要想破解这个难题,主要是“两个标”和“两个平台”。 第一个“标”就是一定要利用行业协会钢筋分会平台,使我们大家能够共商共建交流,借这个机会打造一个行业领先的标杆。一流的装备,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成本,一流的技术,一流的人才和一流的管理,我们共享,我们共建。从装备上提升,自动化和信息化是整个的让业务整合资源配置都能够达到最先进最有效,如果没有全员生产效率的提升,那就不可能有核心竞争优势,更没有独特的优势。 那么只有把装备水平、技术、人力和品牌以及整个管理都向最一流、高起点来做打造标杆企业,让全国钢铁加工企业都来学习,包括业务和商业模式定价模式。(下转B3版) (上接B1版) 第二个就是标准一定要先行,西安大剧院的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等基础建设,重点工程比较多,但是如果没有优势,就闯不进去,也就是业务整合以后资源整合没有上层顶层设计,钢材精深加工的实践,没有能够有机地融合起来,钢筋深加工应用规范技术一定要有一个行业标准,所以前面两个“标”一个是牵引力,一个标准就是推动力。 第三个就是四轮驱动,就是在市场危机的时候或者我们行业发生变化时,我们能够共商共建共赢。技术先行、人才优先,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目标,人才不光是聚集在专业化水平的管理,更重要的是要进入工地,因为客户协同要有联动。 另外,在目前数字化经济化这个角度下,这种模式在快速的发展,我们一定要做强,所以这个信息平台也是正规的,但有时建了规模很大、装备水平也很高,但没有人知道。比如建筑商终端客户没有达成共识,这肯定不行,所以这个信息平台包括技术的装备业务整合的,包括一些建筑商们都拉来的电商平台。所以我认为建立平台就是打开资源的共享,使信息随时畅通。 主持人:请问当前施工企业进入数字化转型过程vs科技作为国内针对钢筋加工数字平台服务商,您对我们加工企业和施工企业对于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好的建议? 北京迈思发展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冬建:针对加工企业和施工企业我给大家几个建议,尤其是加工企业,加工钢筋有两个属性,一个是项目属性,就是建筑类的项目属性。它的主线核心是成本,所以大家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包括在选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质量的特点,你的工业化解决了你的产能的问题,但项目管理化解决了客户服务问题。这两个必须要同时具备,如果不同时去解决工人的问题,就是对外经营的问题,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针对当地钢筋加工来说,我从2011年开始涉足钢筋加工。针对钢筋加工最核心的就是数字化,第一条就是料单的电子版,如果料单实现不了电子化,就很容易出现重复劳动,重复劳动后不可控性非常强。第二条是数据的标准化,要想解决问题,无非是设备产能人员产能的实现率和配送的及时性这几个指标。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数字化颗粒变小,每天每个工人,每台设备每个订单到底有多少生产效率,但是一个数字化并不能解决所有产能的问题,尤其是信息化软件解决不了产生问题,但是他可以告诉你怎么解决。 数据永远不骗人,但要想解决问题只有靠数据分析,只有靠数据库才能出来,因为这个过程中需要数据的日期月累,不能指望数据一下就能解决客户的问题、解决政府的忧虑。 主持人:作为组长,请问这个行业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对行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是什么? 孙凯:怎么生存怎么发展,对于行业来说,就是标准的问题,标准化建设,对于国外已经成熟,而对于我们国家却还在初级阶段。 我个人认为,一定要转型升级,比如万科的房地产都要转型,从开发商向城市的运营商来转型。同样对于钢铁产业,我们不能仅仅是在质量上,标准是我们行业发展一个致命的问题,在此领域中目前国家没有行业标准,只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但没有完全约束力。导致很多企业在现实当中无所适从。另外,这个事情要做下去,我建议协会来牵头做,一定要把各方的利益分配好,因为“改革”就是要对一个既得利益的分配。另外,我个人认为行业协会除了现在已经有的社团的标准,还要有一个更加有规范的标准,来作为顶层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