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20冷库高端发展云论坛 后疫情时代,冷库如何借势腾飞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曹朝霞 一面是我国冷库支持政策东风正劲、生鲜需求逐年递增、临港冷库疫情期爆仓的现状,一面是冷库东部繁荣、西部稀少的结构性失衡;一面是“众人拾柴”架起冷库投资的燎原之势,一面是部分冷库经营惨淡、举步维艰……如何准确认识我国冷库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何做好临港冷库定位?怎样借助新技术,有针对性地做好冷库运营?投资建设冷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5月15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以“后疫情时代,冷库市场拐点和走势”为主题的2020冷库高端发展云论坛。论坛由中物联冷链委执行副秘书长刘飞主持,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开场致辞,六位来自协会、冷链市场的专家及国内知名企业的代表发表了各自的精彩言论。 政策、市场双利好成就冷库蓬勃发展 中物联冷链委秘书长秦玉鸣表示,疫情之下,冷链物流保障了国人正常的生活问题,让更多人认识到冷链的重要性。而冷库作为确保“菜篮子”食品有效供给的重要基础设施,政府愈加重视,直到如今,部分冷库仍处于爆仓状态。 近年来,我国冷库市场蓬勃发展,从总容量、增速方面都可圈可点: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2019年中国冷库总量达到6000万吨以上,相当于1.5亿方,超越美国;据中物联冷链委和链库网不完全统计,全国冷库总容量2009年至2019年增长近8倍,2015年至2019年增长近70%。 政策与消费需求,是影响冷库市场发展的两大重要因素。从政策来看,继去年城乡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写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国务院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与冷链相关的支持政策后,今年政府高度重视产地冷链仓建设,预计在产地冷链布局上将投入50个亿;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试点县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有一定的农产品分等分级、初加工、包装、物流运输等基础设施,具备一定的冷链物流能力”;同时国标、行标、团标更加完善,都为冷库的发展建设保驾护航。 从消费需求来看,消费不断升级,尤其是生鲜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助推了冷库的发展,前景无限。按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时冷链产业将会快速增长,2018年我国人均已超过此数字。随着人均收入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生鲜食品在居民整体食品消费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通过冷链物流保质保鲜将成为重要的基础保障。 (下转A2版) (上接A1版)据了解,我国易腐食品中需要冷链物流的超过50%,但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9%,通过冷链物流保证食品流通的安全性和新鲜度刻不容缓,这也是我国冷库发展与完善的又一重要动因。 与此同时,我国冷库目前仍存在局部过剩、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综合与会嘉宾的观点,以下四点成为共识:一是空间分布不均,东部多、西部少,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中部发达地区,整体呈区域性失衡趋势;二是自用型冷库占比较高,公共型第三方冷库资源相对不足;三是冷库供需内部失衡,现有冷库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四是无成熟建造标准,服务相对单一,库内加工自动化程度低、同质化程度较高等问题。 “十六字方针”投资建议一线、“产地”可投 基于国内冷库现状和对其发展趋势的预判,中物联冷链委副秘书长、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孔德磊做了主题为“冷链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如何把握冷库投资方向”的发言,对国内冷库发展的特点、推动冷库发展的因素、冷库投资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一一剖析,得出自己对冷库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对冷库投资提出“十六字建议”。 孔德磊对未来十年冷库发展的趋势看好,认为冷链跟宏观经济关系紧密,只要总体没有较大的干扰,经济会持续上行,冷链也会随之上升;同时冷链与食品有关,其他经济指标都下降了,冷链才会下降。蔬菜和水果比重超过了冷链品类的半壁江山,未来发展空间肯定大,只是需要找到合适的经营模式。 对于冷库建设的地域选择,他指出,一线城市需求未减,风险相对小,可以投资,北上广深未来五年一定是增长的,通过模型预估“翻一倍没问题”——不过还要看冷链的业务形态;二是产地冷链空间巨大,在政策支持下,最近几年会快速发展,产地是起点,包括一系列一体化的标准化作业,不只是建保鲜库的问题;三是业务模式决定冷库形式,库型定位要合适;四是自动化冷库成为一种个性化需求,可配合大批量包装好的单一品种来提高效率;五是地产和运营公司紧密结合、融合发展成为趋势;六是节能环保仍是主流,运营成本主要是电费。 同时,他也指出目前国内冷库投资建设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科学论证不足、盲目跟风建设、一线供地不足、缺乏运营能力、监管有盲区及标准不合理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孔德磊给出自己的建议:“借助外脑、充分论证、合作优先、长线心态”。他指出,在国外,建设项目前往往投入很多时间精力做调研论证,建设时则会很快;我们做决定很快,建设过程中却容易出现大问题。尤其在项目定位方面,冷库是服务冷链物流的,应在建设前了解整体冷链物流市场,并与专业公司多交流,从而给项目准确定位,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此外,针对有些公司有资金和地块却缺乏运营能力,建议可与专业运营公司合作,优势互补,确保项目落地;此外,冷库与食品有关,食品无暴利,投资冷库也不要急功近利,应抱有长线心态。 整体定位:智慧冷链产业综合体4.0 受欢迎 近年来,随着国人对动物蛋白的消费需求不断提高、升级,进口冻品数量、金额快速增长,进口冻品从业者不断增多、货源越来越广、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冻品市场越来越大、行业影响力日益增强。今年三、四月份,港口冷库爆仓,未来临港产业有哪些机遇?何种临港冷库将受到市场欢迎?来自中国最大的冻品和水产进口供应链服务平台之一——优合集团的副总经理孙小伟认为,“四流合一”的冷库未来将受到追捧。 孙小伟指出,对于整体肉类行业来说,对标欧美等发达国家,未来养殖、屠宰的规模化、集约化不断提高;活畜禽运输不断减少、冷鲜或冻品率不断提升;肉制品深加工比重不断提高、附加值不断提高;具体到包括肉类和水产的进口冻品这个细分市场,市场容量达到万亿级,目前属于适宜进入的“蓝海”,今后将更加受到资本的青睐,也将逐步完成升级换代。 其中,冷库作为基础环节不可或缺,传统冷库也在发生变革。未来冷库不能仅仅拥有存储的功能,还应能支持货物的通存通兑、货进钱出等金融功能;物流技术、信息技术、追溯技术等硬件以及管理软件的提升同样至关重要,最后形成“四流合一”的冷库供应链,这样的冷库将受到未来追捧。具体来讲,即“智慧冷链产业综合体4.0”,以运营为本,除了基本功能,还集合了金融、智慧冷链、城市供配、食品的安全溯源、检验检疫、贸易、商务办公、一站式采购、展示交易等功能,实现冷链供应链扁平化、产业现代化、运营统一化、监管透明化、管理智慧化、服务场景化,最终形成以冷链网络平台化、技术支撑的平台化以及商品流通的平台化。 孙小伟预测,三、五年后,临港的冷库将不会像今天这样只是信息孤岛。从国际冷链智慧平台角度出发来考虑,未来应实现冷库数据共享,货物在资金支持下实现通存通兑、智能智联,进而形成“云仓”。 设计与运营:技术加持冷库降本增效 据了解,全球每年的食品工业损失高达7500亿美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设施、处理程序以及对冷链工作人员培训不当引起,这些问题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某些冷库企业也加倍放大了。“可视化冷库”可以通过技术,使冷库操作过程可视化,从而大大减少以上各种问题。斑马技术资深冷链技术专家孟纳新指出,可视化可为冷库运营降本增效。 孟纳新介绍,可视化冷库可以实时记录人员行为、货品状态;可实时进行数据传输和存储。通过智能分析,可进行低库存预测、预警,也可优化流程等等。库存可视化,能够提供企业运营的核心依据;人员可视化,可以提供员工的工作效率统计依据;资产可视化,可提供资产的购置、使用、维护的依据(比如叉车,结合软件可以看出它是否经常出现故障,通过长期观察可生成运营数据)。 此外,万纬冷链物流总经理陈君城在万纬未来布局中谈到技术对于万纬冷链冷库设计与管理的作用。其中,万纬致力于建设信息全程可追溯的示范性智慧园区,倾力打造“一个人工智能云,三个管理模块”,通过数字月台、数字道闸、AS/RS打造全方位智慧物流系统,实现仓库管理智能化、数据可视化,实现人工智能与资产管理一体化,为客户提供全网络、全场景、全链条的一站式供应链服务。他透露,万纬将以“城配仓”的布局策略,紧跟城市发展步伐,助力基础建设,在全国布局近100个冷链园区,覆盖自上而下的产业链环节。 对于生鲜仓未来的发展趋势,京东物流集团冷链业务战略规划负责人李秀强给出了自己的判断,并介绍了京东未来的冷库需求,抛出合作的橄榄枝。他认为,未来生鲜仓将实现“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集约化”这“四化”:设施、流程、产品将更加标准化;产地、流通、生产将规模化;仓储、运输、管理将智能化;B/C业务、线上线下、生产流通等环节将一体化。未来京东对冷库的需求总量较大,对库房标准、地理位置、节能降耗方面等都有要求。区域上,一线及新一线城市,考虑大型、聚合型园区;在二、三线城市,单体复合型库房有机会。他介绍,京东考虑多种合作模式,现阶段以“干改冷”为主,可长期合作;此外考虑淡旺季和生鲜的波动性,以开放的态度寻找城市及干线合伙人。 在政策、市场、技术的多重加持下,国内冷库将迎来新一轮腾飞,此时,善于借力、做好冷库的规划、定位与运营,也将在转型升级中占据先发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