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力文
最近一段时间,上海车展除了电动化浪潮直面袭来,各家车企如“军备竞赛”般的推新之外,从展台“维权”事件逐渐发酵开始,特斯拉无可厚非地抢到了最多的关注度与流量。至于特斯拉本身,在这反反复复的纠葛中,必然犯下了过错。只不过,截至目前,多达十几起的“刹车失灵”案例,仍需监管执法部门、鉴定机构以及相关国家部门的互相配合,才可能还原出最为真实的结论。
目前,能够预见的是,特斯拉位于终端与用户心中的品牌形象,已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反噬。记者亲自走访了特斯拉上海的几家门店,以及部分老车主。
“对于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踏入了特斯拉位于虹口某商场一层的门店,很快销售就上前询问,在得知是因为近来几日频繁出现的新闻,对于购买Model 3开始产生怀疑态度后,前者立马开始了他的“解释”。“刹车完全没有问题,这一点你可以完全放心,前几天我们官方也正式公布了那位驾驶者时速的具体信息,一目了然其超速与制动距离不足,才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而我们自己也开这车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从来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所以请你放心。”
因为新能源牌照政策、同级别竞品较少、品牌光环效应甚至超充网络布局等各种因素,身处漩涡之中的特斯拉,终端交付层面或许不会受到太大的冲击,或者说对于其销量层面的反噬,不会如此之快的反应出来。
但频繁出现的“失控疑云”,已经劝退了部分想要尝鲜的潜客。“其实,我已经付了定金,但是上海车展出现的维权,让我不得不再三考虑,特斯拉的刹车系统,是否真的危及到生命;特斯拉售后服务态度,是否会真的向车主甩锅。我准备退订之后打算选择蔚来或者小鹏等品牌。”上面一段回答,恰好是发生在我身边挚友身上的一个案例。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抱有相同心态以及做出类似决策的潜在消费者,不在少数。
调查临近结束,另一位朋友打来语音电话。去年,她刚刚购买了一辆国产蓝色标准续航版Model 3,面对外界对于特斯拉的质疑,她也不知道如何评价,只是略微吐槽刚接触这款车型时的“难开”。在交谈中也能感受到,这次事件已开始拖累用户本来已经建立起的信任度。
“可以倔强,但请不要高傲!”
刚刚过去的3月,据乘联会数据显示,特斯拉共售出35,478辆,再次刷新了在中国单月销量的最高纪录。其中,特斯拉Model 3销量达到25327辆,较上月增长85%,同样创造该车型在中国市场月销量的最好成绩。上市不久的Model Y单月销量首次破万,达到10151辆,较上月增长119%。如果后续特斯拉能够维持3月目前的销量成绩,上海工厂的生产制造不受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单季度产销或突破10万辆以上。至此,在其全力冲击年度100万辆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市场的“贡献”,或将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早在今年1月,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分享了一份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对特斯拉近期所有失控加速事故的最终调查结果。至于这份报告最重要的结论便是:没有证据表明特斯拉加速踏板总成、电机控制系统或制动系统存在任何导致上述事故的故障,没有证据表明设计因素会增加踏板误用的可能性。
可是,如此结果能服众吗?从那些仍存质疑的声音来看,答案已经很是明显。“刹车”绝非什么小问题,而是直接关系着驾驶者以及道路上其他人员生命安全的大问题,也是一个科学问题。
众所周知,2020年10月,特斯拉解散了在美国总部的核心公关团队,仅保留了欧洲和亚洲一些公关经理。早在2019年12月,特斯拉便迎来过一次PR集体大撤退。
马斯克坚定地认为特斯拉不需要公关。其实恰恰相反,中国这块存量最大的新能源市场,这家美国车企需要非常了解怎样更好做到本土化落地的庞大公关团队,去引导企业怎么正确地和中国客户打交道,如何与中国政府合作沟通,怎么较好地维持自己在中国市场的企业形象。
而自古以来,中国商人讲究“笑迎八方客,广结天下缘”。只要是顾客,就得以礼相待,做好服务。某些时候,即便是在自己完全占理时做出适当退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可惜的是,从本届车展“维权”事件发生后,其管理层的几次发言来看,其并没有明白其中所隐藏的真谛,无论大众还是丰田,位于国内深耕几十年后的成功都在告诫,中国汽车市场的多元化,以及消费者不断变化的认知,是与全球任何一个板块都不相同的存在。如果想要从中分羹,好的产品或许能够占到80%,剩余20%则是怎样利用种种手段去全力“讨好”用户,搞清楚究竟他们需要什么。
特斯拉所带来的鲶鱼效应,的确成功盘活了整个中国新能源市场,因此其中每一位参与者,应该庆幸它的出现。而接下来,无论故事的剧情怎样发展,让这家车企放下高傲,学会尊重中国市场和诸多消费者,才是所有人应该共同推动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