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保罗
5月15日7时18分,是属于中国的火星时刻,我国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穿越漫漫星河,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成为历史上第二个踏足火星的国家。在这背后,不乏长三角城市的身影。来自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乔东海教授,带领团队参与了火星表面磁场探测仪电子学单元的研制和地面测试任务。苏州高新区企业自主研制的50吨振动试验系统,为天问一号提供可靠性试验配套服务。
而这只是苏州布局航空航天的一个缩影。近半月以来,先后举办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和多场地方对接会,发布两份政策文件,落地两大创新平台,都是苏州向外界展示“飞天雄心”的表现。
航空航天,是“苏州制造”的又一张名片吗?
4月27日举行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大会上,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表示,要举全市之力、汇各方之智,共同将苏州打造成为航空航天产业基地。
航空航天所涉及的关键技术,既有我国科研团队自主攻关,也有中外联合研发提升技术能力。“目前发展大飞机产业效率比较高的办法,就是引进国外成熟的制造商的分支机构。”中国民航大学航空运输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比如伊顿上飞公司,负责燃油和管道系统设计开发,商飞拥有控股权,因而也能实现相关技术的自有可用。再比如美国、欧洲政府对涉及关键技术领域的投资、出货监管趋严,美国会议员近期力推的《无尽前沿法案》一旦正式签署,也将进一步强化美国政府对知识产权和关键产业的保护。对我国而言,国际环境在倒逼自主研发能力加快提升的同时,也意味着,航空航天这些前沿科技领域,国产替代的市场空间正日益开阔。
近些年,大而不强、大而不新,常被用来形容苏州的产业结构。微笑曲线终端产品少、中间产品多,制造业偏重于传统,对外依存度高且缺乏创新和核心技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苏州如何重构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一次,这座工业强市将目光放到了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明珠”的航空航天产业上。原因不难理解:一是产业附加值的跃升。航空航天产业的附加值远超其他产业,航空发动机、民用飞机、轿车和轮船比值达到了1400:800:9:1。
二是制造业水平的提升。航空航天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溢出、带动效应同样不容忽视。以航空航天的关键技术复合材料为例,一旦我国实现自主科研,将能广泛应用到汽车、医疗器械、建筑、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
踏上2万亿台阶的苏州,亟须寻找重塑工业增长的基础动力。航空航天,或将成为推动苏州制造业由大到强的重要产业。
苏州强大邻居上海所形成的溢出、辐射效应。沪苏深度“绑定”的背后,是两地密切的人才交流、项目合作、技术流动。4月初,苏州同上海电气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围绕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等应用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相关数据显示,苏州是上海电气在沪外布局产业最多的城市,目前已投资布局11家企业,供应链企业超过200家。
近些年来,苏州已集聚航空零部件及其配套企业200多家,当中不乏明星企业,赛峰发动机等多家航空装备企业已经和波音、空客等世界主流商用飞机制造商达成长期合作,20多家园区企业深度参与到商飞供应商的上下游产业链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