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李宏
《北京市反食品浪费规定》草案近日出台,明确鼓励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设专区集中陈列出售。与此同时,目前北京一些热门商圈或社区超市以白菜价售卖临期食品,不少消费者对此十分买账。例如:一些连锁超市会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做“买一送一”“买二赠一”等促销活动。此外,还有专门做临期食品生意的“临期仓库”和“临期零售超市”。原价48元一件的牛奶卖15.8元,原价40元的自热火锅卖13元,原价2元一瓶的矿泉水卖5角……这些商品生产日期不新鲜,临近保质期,因此折价出售。有的囤货党因为爱上临期食品,甚至一改此前的购物习惯。此外,有的网购平台还采用更为直接的“倒计时”定价法,让不少人眼前一亮。想必其他地区也会有类似现象。
笔者认为,注重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况且,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市已就此出台反食品浪费的专项法规,这种反浪费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但对临期食品的流通,既要防止浪费,也要保障安全,切莫走两个极端。
一方面,为了保证食物品质,直接扔掉快过期的食品,是一些超市、熟食店、烘焙坊的通常做法;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会专门翻找挑选日期最新的食品。由于商家和消费者对临期食品都另眼相看,所以,眼睁睁看着临期食品变成过期食品。
其实,一般的食品,只要还在保质期内且按要求贮存,食用安全就不会打折;如果因“色香味”中的某项指标不佳,将它们销毁或遗弃,这种极端的做法,显然就是一种浪费了。日前,南京一家面包店因扔掉品相不好和当天未能售出的面包的做法受到网友批评,并被监管部门责令改正。
另一方面,通过降低价格吸引消费者,不失为商家降低成本、物尽其用的节约好办法。可喜的是,很多年轻人开始青睐临期食品。出于珍视粮食外加物美价廉的考虑,用白菜价去买临期的好货。而瞄准临期食品表现出的巨大市场潜力,不少投资人已将其当作新风口。
但要强调的是,健康为本,安全第一,必须是临期食品的售卖底线,如果发现把过期食品重贴临期标签、低价出售等违规现象,就又走另一个极端了,监管部门应该从严处罚,绝不姑息。对此,超市、商场、便利店等涉及食品销售的场所应该给临期食品留出标示醒目的专属区域,同时打磨服务细节,保障临期食品的购物体验。
总之,“民以食为天”。对临期食品的流通,从监管部门、商家到消费者,都应注重自身职责,既要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又要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二者不可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