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丹
16年前,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高级设备维修技师谭里民刚刚毕业进厂,走上了设备维修岗位。当年,前辈们都说他是个喜欢搞事儿的年轻人,别人巴不得按部就班尽快完成任务,他却喜欢给自己找麻烦,喜欢不断尝试新的方法。
如今,谭里民已成长为成都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并被正式命名为“成都工匠”。他说,特别感谢成都这座城市和所在的企业给了如此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创新,容许他们试错,让他这个“爱搞事儿”的人成为大家眼中的“创新明星”。
解决方案战胜外国技术
谭里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攻坚克难带来的痛快是2007年,他所在的涂装车间颜色编组异常,无法实现远程颜色编组,公司从国外邀请了专家前来处理。由于工作方式不同,他们每天端着咖啡,不紧不慢地分析,问题却不能尽快解决,故障带来的损失不断增加,整个车间的工友都很着急。
8小时工作时间内,谭里民在外国专家旁默默观察;等他们下班走了,自己尝试重新编写控制程序……连续三周,谭里民通过不断复盘,慢慢掌握了外国专家的排障方法,弄清楚了他们的排障思路。在这个基础上,他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实验之后,终于成功实现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由于运行更加稳定,车间采用了谭里民的方案。
提速5秒,每天增产50多台车
2010年,一汽大众到成都建厂,谭里民被调到成都分公司,成为一名“蓉漂”。2013年,成都分公司速腾汽车的日产量达到1150台,处于超负荷生产,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他又想给自己找麻烦了,能不能让生产再快一点呢?经过排查,他发现问题出在涂装车间面漆线上。10个工作站近百台机器人流水线作业,完成一台车仅需98秒,这套德国进口的生产线,是当时业内的一流标准,在此基础上提速确实有点疯狂。但他和他的团队还是想尝试一下。
机器人喷漆已不能再快了,他们就从车身输送上“打主意”。两个工作站之间近10米的距离,能不能让输送速度更快,节约时间用来准确停位呢?实验中,他们撞坏了几台车,最终用5.4秒完成了前半段输送,用9.6秒完成多级降速和精准定位,经过100多次实验终于成功。而要想整线提速,还需要解决另外9个工作站的问题,由于每个工作站作业内容不同,速度的参数都要重新调试和设计。
将近半年的时间里,谭里民的脑子里全是数据,别人是分秒必争,他是毫秒必争!正是1毫秒1毫秒地累加,他们硬生生地从98秒里抠出5秒。这5秒让每天增产50多台车,日产量突破1200台,成为当时国内最高产的汽车生产线。
为了验证风平衡对喷漆环境的影响,谭里民还爬风管、进喷房、测风速风量,成功实现了车间生产和待工期间能耗的自动切换,每年在车间空调的能耗上又节约出了300多万。对厂里来讲,技术革新带来了经济效益,对他来说,则是又一次成功挑战了德国制造的满足感。(稿件来源:成都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