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不再那么疯狂
□ 张俊勇 2021年1~7月,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累计达到5.7亿吨,同比增加14.5%。这也是应对铁矿石价格轮番上涨不得不加大国内开采所产生的结果。如今,这一趋势有望发生改变,进口铁矿石价格垂直落体,真正是又上演了过山车的一幕。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2.83亿吨,同比增加8%,均价在150.79美元每吨。截止7月底,我国进口铁矿砂及其精矿累计6.49亿吨,与去年同时期相比下降1.5%,但进口金额(以人民币计)却增加66.9%。进口量有所降低,但金额上涨这么多,不能不说是高价格在作祟。在接下来的下半年,铁矿石量价齐跌应该是大概率事件,能够回旋的余地已经不多。 众所周知,我国铁矿石储量不可谓短缺,但禀赋太差,最大的问题的问题是品位太低,因此不得不形成了对海外铁矿石进口的依赖。其中尤其是来自澳大利亚和巴西的矿石占到了我国80%以上的进口量。2021年随着美国拜登政府上台,利用其把持的美元优势采取了不负责任地货币增发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大宗商品价格的新一轮上涨,铁矿石自然概莫能外。 今年5月份,大连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铁矿石期货价格就飙高到1358元每吨,相应地明年2月3月的价格呈现出明显的追高趋势。全球大宗商品普氏(platts)指数显示,矿石价格与一年前同比上涨了110%。毫无疑问,在钢铁企业未能有效消化成长上涨压力的前提下,矿石价格上涨势必对下游相关产业带来传导效应,对汽车、家电等行业带来较为不利的影响。 为稳定国内供应,我国不得不两次出台进出口关税调整及出口退税取消政策。简言之,就是开源节流,降低钢铁和铁矿石进口的关税,这等于开阀放水;取消成品钢材的出口退税,通过抑制出口来保证国内供应。不过,从长期看,钢铁企业所需要的铁矿石上涨的动力支撑不足。 首先,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钢铁产业也是第一排污大户。我国向世界作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钢铁这一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量的15%,管住钢铁行业就等于管住了关键少数。可以预期的是对钢铁行业的碳排量会摸清底数、设定上限。产能将受到严格约束,产能置换也只能是在升级换代、提质增效基础上进行。一个大的原则是在保证国民经济产业协调发展基础前提下缩减产能并降低排放。我国近来加速新基建建设,应该说传统意义上的基建也已经进入高平台期,不太可能持续攀升。 其次,我国除出口钢铁产品外,围绕着钢铁产品的下游产业诸如家电、机械装备等也呈现出较大出口增幅。关键问题是,我国未来的产业结构必然会发生转变,向自动化、智慧化方向发展,尽量减少一些初级品以及一些傻大笨粗产品的生产及出口。显然,类似钢材这种初级产品不仅附加值低,而且把一些隐含的环境污染问题留在了国内,不符合我们的产业发展方向。这正如前几年我国采取严厉措施控制洋垃圾进境一样,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才符合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我国一直在铁矿石供应和价格上受制于外方。围绕铁矿石的定价权和话语权,我国与外方供应商博弈多年,基本没有多大成效,不得不另辟蹊径。资料数据显示,外方的开采成本只有30~40美元每吨,当矿石价格一路飙升到每吨200美元乃至300美元时,国际矿业垄断巨头赚得钵满盆满是一目了然的。探索矿石供应多元化是我国解决未来瓶颈的既定策略,事实上,最大的问题还在于运输。比如,由秦皇岛上岸的进口铁矿石,到承德钢企的运费竟然超过了远洋运输的运费。因此,不管在哪里找到矿源,解决陆上运输是重要的一环。事实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及我国对相关国家的互惠互利贸易投资,能够让现有国际矿业巨头一手遮天的日子也就屈指可数了。 我国钢铁产量占到了全球的一半,除了满足国内需求,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也有部分钢材出口。新冠疫情为世界各国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克服当前困境促进未来经济发展的必有之路。比如,美国、印度都出台了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搞基建自然离不开钢铁。美国对钢铁实行了严格的保护,不不仅对进口征收高额关税,也有多项产业支持基金。不过建筑相关需求上升,钢铁材料价格也要上升,多少也有些搬起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的味道。在矿石里面也折现出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等国之间的利益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