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何文忠
2001年,济源钢铁由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为全员持股的民营企业之初,提出“国家多收,企业多留,员工多得”的愿景在今天已经变为现实——改制20年来,纳税101.12亿元、企业规模从年产钢不足30万吨跃升到500万吨、员工人均年收入达改制前20年的9倍。
改制为企业发展注入动力
2001年,济钢的体制改革在当时曾引起社会轰动,成为中国钢铁行业整体改制先行者,济钢的经验和做法更是在河南省内引发关注,并在“全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做经验介绍。
20年来,济钢人深感责任重大,不敢丝毫懈怠,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凝神聚力,砥砺前行。在行业激烈的竞争中,挺住了洗牌,战胜了死亡,成为河南10多家、全国近200家同时期、同类型国营小钢铁企业中的唯一幸存者。20年间,济源做到了“两个坚持”,一是瞄准行业差距,坚持长期不懈的装备工艺改造,二是面向市场需求,坚持长期不懈的产品结构调整。使企业规模从年产钢不足30万吨跃升到500万吨。先后投资百亿元实施了“百万吨扩改”“二百万吨扩改”“四百万吨扩改”和“五百万吨扩改”工程,使钢铁主线工艺装备迈出了大型化的步伐,企业先后进入了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500强、民营企业100强、装备制造业100强和世界钢企100强的阵容。
改制20年,济钢何以取得骄人成绩?在11月2日举行的济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改制20年,纳税100亿”信息发布会上,作为公司的掌门人李玉田给出了答案:“一是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国家强大的宏观经济背景,得益于党和政府为民营经济创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二是得益于体制机制的创新。三是得益于区域内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
高质量发展
20年栉风沐雨。济源钢铁在企业转型升级、产品结构调整方面,成功实现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优特钢产品迅速占领了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市场,成为美国卡特彼勒、国内三一重工、徐工等工程机械,德国戴姆勒、中国一汽、东风、重汽等汽车企业,德国舍弗勒、中国哈、瓦、洛等轴承企业的主力供应商,并在风电、军工、高铁等领域广泛应用。济源钢铁也由此进入中国特殊钢生产企业的第一阵容。
济源钢铁认真履行企业义务,为社会履职尽责、积极贡献,实现了“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
在发布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通过视频发表讲话。骆铁军表示,正是改制,让济源钢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了四条发展道路:一是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发展之路,济源钢铁由生产普通建筑钢材转型生产工业制造用钢,产品结构实现了普转优、优转特、特转精,跻身于中国优特钢企业第一阵容;二是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发展之路。济源钢铁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近年来共开发出300多种优特钢品种,企业持续发展实力更加扎实;三是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济源钢铁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和使命,引进先进工艺技术,建立了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实施超低排放;四是走出了与地方和员工共同发展之路。济源钢铁改制20年纳税超过100亿,为地方创造了大量就业和税收,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回报社会彰显民企担当
20年来,济钢人不仅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在生存和发展的道路上,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更是实现了“由建筑用钢到工业用钢、由普钢到优特钢”的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年产铁、钢、材各500万吨的产能,成为了中西部地区最大的优特钢企业、首批全国达标准入的45家规范性钢铁企业之一,在刚刚公布的河南省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排行榜上位居第二名。济源钢铁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发展慈善和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改制以来,除税收外,另有员工薪酬、社会保险、电费附加、股东分红等其他社会贡献70亿元。在救灾、扶贫、助学助残等方面累计捐资6000余万元,彰显了民营企业的担当与作为。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对每一家企业都是机遇性、竞争性、重塑性并存的变革挑战。济源钢铁作为传统制造企业,面临着环保压力不断加大、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等巨大压力,发展必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主任、市长庄建球在发布会讲话中对济源钢铁的发展予以肯定的同时,提出三点希望:
一、希望济源钢铁在新的起点上,坚定不移深化转型,为发展凝聚动力。二、希望济源钢铁在新的征程中,矢志不渝强化创新,为发展注入活力。三、希望济源钢铁在新的形势下,持之以恒坚持绿色低碳,为发展赢取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