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华商黄伟文—— 我在广交会赚到第一桶金
10月14日下午,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同一时刻,远在巴拿马的广东籍华商黄伟文在朋友圈写道:“九十年代,我在广交会赚到了第一桶金。广交世界,互利天下。”“无论走得多远,祖国都是我最坚强的后盾。”谈起与广交会的情缘,黄伟文由衷感慨。以下是他的自述。“给予我全新的起点和机遇” 我的家乡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东个体经济发展很快,不少个体户还远赴海外创业,刮起一股“出国潮”。我也是其中的一员。 1989年,我拿着做个体户时攒下的钱,离开老家清远来到巴拿马创业,那年我25岁。在唐人街打工时,我注意到许多店铺出售的商品几乎都来自中国,很受当地民众欢迎。于是,我瞄准了外贸这一行。 哪里的货源齐全又可靠?“去广交会看看!”这个念头马上冒了出来。 1993年的春天,我回到家乡,在流花路展馆参加了当年的春季广交会。 在那次广交会上,我重点考察了鞋子、文具、日用品等,这些都是在巴拿马本地市场卖得俏的品类。我和几家国内供货商顺利签订了合作协议。两个月后,一批样品跨海越洋,从中国寄至巴拿马。我把货品以批发方式卖给当地超市,获得了喜人的利润。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有一批拖鞋卖得尤其好,一上架就销售一空。 在异国他乡打拼数年后,我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可以说,广交会给予我全新的起点,更给予我大好的机遇。“源源不断带来新产品和信息” 1993年之后,我成了广交会的常客。 我的创业地点在巴拿马科隆自贸区。当时,在科隆的中国企业还不多,我在这里注册了贸易公司,赶上了好时候。 在几年后的一次广交会上,我了解到一个信息:中国国内对铜、铝等金属的需求增多。这无疑是一个新的商机,因为巴拿马有色金属资源相对丰富。于是,我开始尝试转型,从做小商品转口贸易逐渐过渡到做有色金属出口贸易。 这次转型可谓恰逢其时——不仅有助于巴拿马解决堆积如山的废旧金属处理问题,又赶上了中国国内铜价持续约10年的上涨期,更适应了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求。我的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作为海外华商,我是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受益者。通过广交会这个平台,我结识了许多朋友,不少合作伙伴至今仍保持密切往来。 2010年,我曾到广交会的新址——位于琶洲岛的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参观。看到这座恢弘大气、设备功能先进的现代化展馆,我更为真切地感受到,广交会在变。 以前,远程谈生意只能靠传真机和国际长途电话沟通,费时费力,效率也不高。寄快递来回要好几个月,耽误不少工夫。现在,线上沟通可以即时联接万里之外的合作伙伴,跨境电商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促进货物畅通,样本对接、货品往来都得到极大的便利。疫情期间,广交会转移到线上,“云洽谈”“云签约”热度不减,人气依旧。“中国对外开放步伐越迈越大” 2017年,中国与巴拿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当年11月,我有幸作为华侨华人代表,随巴拿马总统巴雷拉访华,见证中巴两国政府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这些年,作为巴拿马华商总会会长,我看到越来越多旅巴侨胞深耕中巴贸易,积极对接中国市场需求,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心中十分欣慰。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当年奋斗的模样。不同的是,今天的机遇更多,舞台更大。 奋斗永不止步,我正在筹划建设海外仓储,期待抓住跨境电商发展的新潮流。 广交会起到了将中国与世界连通的作用。中国与各国携手发展的初心始终如一,赢得了各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