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华
在米东区三道坝镇十二户东村的生姜保鲜库,生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忠福查看生姜存储情况。宋建华摄
临近春节,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长山子镇新庄子村生姜种植基地存储的生姜开始上市。经过两个多月的存储,生姜不仅不愁卖,价格还比收获时上调50%。
这是首府乡村在产地建冷藏保鲜设施,“链”起产销网的缩影。随着乌鲁木齐持续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产品的保鲜问题,而且延长了供应期,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
产地保鲜降低损耗增效益
1月6日一早,生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忠福来到米东区三道坝镇十二户东村的生姜保鲜库,查看生姜的存储情况。
2021年,在新疆农科院及米东区科技局驻村工作队支持下,李忠福带领村民建成新疆首个大规模生姜种植基地并喜获丰收。
十二户东村是米东区的农产品保鲜库村。近年来,村“两委”将保鲜库整合,建成5个大型保鲜库,为生姜保鲜提供了有利的存储条件。
去年,自治区制定《2021年自治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保供给、减损耗、降成本、强产业、惠民生,聚焦鲜活农产品产地“最初一公里”,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
乌鲁木齐市在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厂房建冷藏保鲜设施的同时,还用好农民自建的土保鲜设施,实现农产品产地保鲜。
十二户东村的生姜保鲜库位于一朝阳的山坡处。李忠福介绍,在库里,生姜存了两个月了,依然跟挖出来时品质差不多;生姜存储得好归功于保鲜库。生姜保鲜,温度要控制在15℃到18℃,必须接地气。利用保鲜库,基地的200余吨生姜实现了错峰上市。
这两天,位于高新区(新市区)的新疆绿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鲜库,每天都有很多来自全疆各地的车辆前来拉运萝卜。
合作社是全疆最大的萝卜种植、清洗、加工基地。合作社社长吴茂顺说,以前没有保鲜库,萝卜夏天只能存放七八天,冬季也只能存放1个半月。2021年,在市科技部门及高新区(新市区)政府支持下,他们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现代化保鲜库。“萝卜贮藏期延长到了8个月,同时实现了3000吨萝卜储备,为萝卜价格平稳、市场供应奠定了基础。”吴茂顺说。
新疆的农产品普遍有采收期相对集中、含水量高、易腐烂的特点,如果不能及时预冷、保鲜和贮运,在产区范围内采后损失率会达到20%~30%。
新疆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贮藏加工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吴斌说,近年来,新疆全方位、多角度开辟农产品市场取得成效。其中,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农产品在产后贮藏、加工、集散、运输、配送等环节始终处于适宜低温环境的供应链系统,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损耗和保持农产品品质,具有辐射带动广、集聚效应强、服务功能优、运行效率高等特点。
错峰上市产销对接双丰收
这两天,在米东区长山子镇万家梁村的红薯保鲜库,种植大户徐明卫忙着为重庆一家批发市场订购的5吨红薯订单选品、运输。
加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升乡村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首府将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力度。
近年来,米东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建冷藏保鲜设施,建成了全疆最大的红薯种植存储基地。
徐明卫今年存储了1000吨红薯,他用的保鲜库是村里闲置房屋的地下室及一楼改建而成的。他种红薯十余年,摸索出了一套红薯存储经验。据介绍,这些闲置的地下室以及一楼,不需改变房屋结构,只要做好保湿,在温度低于16℃时适当供暖,就能保证红薯存储到5月份。徐明卫算了一笔账:存储到5月份,缩水和存储成本每公斤也只有0.1元至0.2元,而如今红薯出库价格已达3.8元一公斤,相比较去年10月红薯挖出来时的2元左右,价格增长了近一倍。有了冷藏保鲜设施,徐明卫的红薯整个冬季都能销售。他在乌鲁木齐市、昌吉市都有固定的销售商,除了新疆销售外,还销往重庆、浙江等地。
在达坂城区东沟乡方家沟村,自从村里建起了百合保鲜库,便为百合种植加工产业发展插上了翅膀。达坂城区有百合500余亩,是全疆最大的百合种植区,年产百合30吨左右。
乌鲁木齐市白山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长李林说,为了发展百合产业,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保鲜库,实现了80%百合存储错峰销售。将生鲜百合真空包装,提高了附加值,精品包装后的百合每公斤售价50元。如今,达坂城区的百合成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引来了大量订单,去年,李林的合作社就销售百合十余吨,增收50余万元。李林还制订了远期规划:借助电商扩大销售,再建一个大型冷藏保鲜库,延长百合销售周期,进而提升产业规模。建成烘干、制粉的深加工生产线,不断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