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链机会窗口打开 国内芯片企业已“上车”待“坐稳”
□王鹤 汽车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电动化和智能化大变革,两个趋势推动了一个共同的结果,即汽车电子比例快速上升,汽车芯片需求量快速上升。这也使得“缺芯”成为汽车供应链的痛点和热点。 汽车芯片近期供需形势如何?芯片企业如何应对急速扩大的市场需求?如何与车企合作共建汽车芯片生态圈?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科创板上市企业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总经理王升杨。 汽车芯片需求量倍增供应紧张是近几年常态 从功能化产品到智能化产品,汽车供应链结构出现主体性变化,电动与智能的供应链正逐渐成为汽车产业的主导供应链。新一代供应体系中,汽车芯片及其生态圈是决定链条成败的关键。 王升杨告诉记者,汽车电动化带来的芯片需求量可能是传统燃油车的两倍,品类也在发生变化,功率器件占比快速提升。随着智能化未来走向L4、L5级自动驾驶,新增半导体的需求量可能是传统非智能汽车的8~10倍。 以一款豪华车型为例,从传统燃油车过渡到智能电动车后,其单车芯片价值从600多美元快速提升到接近3000美元。从规模上看,新能源车行业近两年需求非常旺盛,销量“陡增”,超出所有人的预期。“在供应端,汽车相比消费电子,原本是可预测性较强的产业链。但产业链过去两年面临8寸和12寸的工艺切换,在切换过程中导致了结构性缺货,加上地缘冲突以及疫情波动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供求之间有巨大落差,造成了‘缺芯’。” 王升杨说,去年的缺芯是全面的缺,即所有品类都缺,所有供应链环节都缺。 今年芯片供应形势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体上“缺芯”在缓解。今年消费电子、工业、通信、PC服务器等领域增长已经趋平,不再“缺”了。 “缺”的主要是汽车、新能源和能源行业等快速增长的行业。尤其是汽车应用的工艺节点上的产能,近期扩建速度赶不上需求增长速度,所以这些品类“缺芯”还会持续更久一段时间。 汽车芯片机会窗口打开国内企业加速“上车” 作为智能电动汽车的核心,汽车片对于汽车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汽车芯片供应链一直由国外企业主导,对进入汽车市场相对较晚的国内芯片厂商来说,进入这个门槛较高的供应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王升杨说,我国是芯片消耗大国,本土芯片企业“上车”,不仅能提供更加灵活、可靠的供应保障,还能为本土车企的定制化需求及前瞻性研究建立战略性服务体系。 汽车供应链的“缺芯”为初创的芯片企业打开了机会窗口,很多芯片公司得以快速进入到汽车产业链中,纳芯微就是其中的代表。正因此,纳芯微今年4月登陆科创板后,备受资金追捧,股价一度翻倍。 王升杨告诉记者,纳芯微是高性能高可靠性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设计公司。模拟芯片单颗芯片规模没有那么大,但是品类特别多,是过去两年缺芯的最典型品类。 目前,纳芯微车规级芯片已在多家车厂实现批量装车,同时进入了许多主流车厂和一级供应商的供应体系并规模出货。在新能源车的“三电”上,纳芯微在产品品类的完整度、性能指标、发货规模,包括和行业头部客户合作等方面,在行业中均处在相对领先的位置。 “对于未来发展,可以看到下游行业出现了一些分化,如消费电子类增长不及预期,但是汽车和新能源是为数不多依旧迅猛增长的板块。在下游行业牵引之下,纳芯微汽车业务预计还会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增长,加上近两年,公司新产品非常侧重规划汽车领域,希望借助这一机会窗口实现在汽车领域产品品类的快速扩展。”王升杨说,未来几年,对公司汽车芯片业务的增长是比较有信心的。 国内芯片企业“上车”“坐稳”还需修炼内功 王升杨告诉记者,早些年,在芯片领域,在高端市场,尤其汽车市场,甚至找不到一颗国内芯片。这两年,在比较有利的产业环境下,包括“缺芯”推动之下,非常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有机会进入汽车产业链中,也有非常多的汽车产业链客户主动规划芯片替代方案。 王升杨告诉记者,车企不仅从供应安全角度出发介入到芯片供应链中,还从未来应用的需求和发展的角度,希望和国内芯片公司深度合作,一起定义甚至定制一些芯片产品,以保障自己下一代产品有竞争力,这其中有非常多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机会。 机会与挑战并存。王升杨认为,国内芯片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汽车对芯片体系有不一样的产品要求,集中在产品的可靠性方面。 过去,国内芯片企业主要面向消费电子和工业,进入到汽车领域,面临汽车产品质量可靠性压力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这就要求国内芯片企业快速地构建一套完整的从研发到量产到大规模供货这样一个符合车规级要求的产品开发体系、质量保障体系,这些体系能力的构建需要一些时间。 “我相信,假以时日,国内芯片一定会在越来越多的品类上实现‘上车’,芯片企业也能够构建起越来越强的符合汽车行业要求的产品研发和质量管控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