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冰箱”不是梦 关键需要过三关
□特约撰稿人 张签名 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聚焦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合理集中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畅通鲜活农产品末端冷链微循环。当务之急是健全鲜活农产品仓储运输冷藏体系。各地应立足实际、合理布局,建立涵盖冷藏保鲜、产品集配、冷链物流等功能的服务体系,提升设施综合利用效率,让农产品带着十足“鲜”气走上百姓餐桌。 作为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产业,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解决得好不好,将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这一长期国策的实现与否。 目前国家及各地政府都已经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最近的动态之一,就是8月29日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现场会在湖南省茶陵县召开。在这次现场会期间,笔者听到了一个新鲜的名词“田间冰箱”。 为了使其更加形象地体现,让我们看看媒体对此的相关描述: 先让我们看看“大数据”。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两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资金100多亿元,支持约2.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达1200万吨以上。支持121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整县推进试点,率先探索构建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体系。具体以江苏省为例:自2020年我国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以来。江苏省新增产地冷库61万立方米,且全部建在田间地头,共“制造”了546座“田间冰箱”。 再让我们看一组分镜头: 镜头一:盛夏时节,在位于兴化市大营镇洋葱产业园的有富家庭农场洋葱收储基地,只见像集装箱一样的银灰色钢构冷库高高耸立,打开库门,一阵阵白汽扑面而来,库内一包包洋葱整齐地堆放在一起...... 镜头二:辽宁省北镇市,眼下这里的20多万亩葡萄已经成熟,准备发往全国各地。依托于冷库的建设,葡萄的保鲜期最长可达7个月,这让鲍家村果农曹印梅有充足的时间可以对收获下来的葡萄进行加工分选和标准化包装,有了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基础。 总之,在国家的农产品利好政策支持下,全国各地这样的“田间冰箱”的好处不一而足。那么,这些“冰箱”在制造的过程中,有哪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闯过的关口呢?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三关: 首先是土地关。 今年3月,位于东台市弶港镇八里村的冷藏保鲜冷库联合体项目开工。据媒体报道,八里村及周边村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全年瓜菜产量达60万吨以上,对冷库的需求很大。但由于农业用地紧张,附近6个村只有八里村有40亩农业用地,于是他们6个村决定共同投资建设,并由镇农投公司牵头统一规划设计服务,如此,可有效避免零散布局多占土地、重复配套浪费投资等问题。该项目规划建设6个冷库,每个冷库的容积为6000立方米,将于今年8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其次是模式关。 移动冷库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它的灵活性。让我们看一个已实施了几年的成功案例:2017年进入秋季大闸蟹收储以来,中集集团以移动冷库运营商的身份首次参与到顺丰的“阳澄湖大闸蟹”的运输工作中。项目地点在湖边,传统冷库无法参与进来,移动冷库就成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设备,各大湖区基本都在顺丰的服务范围,除了7架货机以及航空资源,还有给大闸蟹大卖家的发货地配备了数十台移动冷库,它们能够迅速制冷至零下40度,6个小时就能够冷冻好1万~2万平瓶冰水,极大的提高了冰瓶的供应量。在全方位的投入下,阳澄湖的大闸蟹2017年顺利流向12000个城市。 最后是科技关。 随着国内建材建筑行业突飞猛进,一种新型的建筑模式横空出世——冷库建筑一体化模块。这种结构为空腔形态,夹心放置钢筋,浇筑混凝土,保温效果优越,寿命更长。节电率经过专业监测可以达到53.8%,相比传统冷库省电一半还多。而移动冷库成本更低,更符合农产品季节性的特征。移动冷库其实就是移动冷仓,它分为单箱、冷冻冷藏箱、全温箱等。单箱就是只有一个集装箱,可以满足单温区或者双温区的需求,通过中间隔板,将冷量释放进冷藏一侧。全温箱通过调温可以达到箱内0~18度的温度范围,让温度从零下35度到10度实现无级调节。还可以将多个集装箱通过“拼积木”的方式整合出一个开阔的空间,这种“拼接”方式实现了冷库的快速搭建,可以在3天内组合出100平方米,10天内就能组合出2000平方米的冷库。(作者简介:张签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城市物流分会副会长,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委、现代物流报社特邀撰稿人;中国物资储运协会首席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