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全球制造业契机 提升中国供应链优势
□ 世经 近日,汇丰银行在其2023年一季度展望报告中指出,亚洲经济在去年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与此同时,全球制造业的重心继续东移,东盟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的市场份额正在扩大,而中国正成为一个价值更高的零部件供应中心。 这是一个与西方舆论截然不同的判断。自特朗普政府用关税等手段试图与中国脱钩开始,全球贸易限制的数量开始大幅攀升。随后,全球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等事件也成为美国推动全球供应链调整的理由。在过去一年,美国高官密集访问亚洲,推销所谓“友岸外包”政策并利用政治手段制造地区不稳定性。近(友)岸外包、回岸、“供应链重组”等成为流行术语。 这是美国所设想的目标,但这份一季度展望报告的结论可能更接近事实。虽然在美国政治推动下全球贸易与供应链体系会遭遇各种破坏,从而推动亚洲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组和调整,但供应链并未“撤离”,也不会产生重伤中国的结果。 首先,美国对从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更多地促使了制造业生产向其他亚洲供应商的转移,而不是将生产“回流”到美国。同时,这种转移是在亚洲区域内部完成的,也不是生产网络的“大规模撤离”。这种调整具体表现为美国更多地从其他生产国(东盟)采购商品,欧盟(和其他进口商)则更多地转向中国。同时,东盟成为中国一大贸易伙伴,这意味着中国与东盟加强了供应链的重组与整合,进一步巩固了亚洲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如果东盟仅仅有成本优势而没有得到中国生产网络支持,亚洲的制造优势可能会得到损害。 其次,很多舆论谈论制造业转移回美国,但是从过去几年全球FDI流向可以看出,亚洲仍然是投资热土,而且中国的FDI在2020、2021年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大多投向了高科技与高端服务业领域。由于主要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大幅萎缩,中国对外投资成为全球重要的力量,2020年以133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中国加强了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投资,并且中国企业流入东盟制造业的资金也在增长迅速,进一步增强了两个经济体之间的供应链连通性。 其三,从过去三年的贸易数据看,中国出口增速远高于全球贸易增速,而且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也提高了全球市场份额,与此同时日本、韩国等出口份额大幅下降。这显示出一个趋势,即中国正在向价值链上游移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转移并没有削弱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数据也显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亚洲地区从中国进口的中间产品目前占所有零部件进口的近20%,而韩国和越南从中国进口的这一比例接近三分之一或更高。 日本有机构在去年对全球56个品类的最终产品、服务、核心零部件和材料实施了“主要产品和服务市场份额调查”,发现中国企业进入市场份额前五的有32个,美国企业在18个品类的市场份额处于世界首位,数量最多,其次是中国的15个。中国正成为一个价值更高的零部件供应中心。 这份报告对亚洲有一个更加乐观的判断,他们认为,虽然2022年全球经济遭遇各种冲击,但大多数亚洲经济体仍然维持了可观的增长率。他们预计2023年整个亚洲地区将在中国的带动下提振,亚洲供应链的调整将会朝着巩固该地区制造业优势的方向前进,而中国将继续向价值链的上游移动,有望成为亚洲供应链的价值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