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何文忠 王伟 实习记者朱睿颖
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于2022年11月正式获批,枢纽选址在西安市高新区和经开区两大先进制造业最为集中的区域。枢纽面向多类制造业开展生产物流、多式联运、仓储、供应链、应急保障等物流服务。
强根本 基础建设显成果
高新片区包含国际物流、新能源汽车与装备制造物流和科技装备物流3大功能区,设施总占地1510亩。经开片区已建成包含汽车装备物流、生产加工物流、城市配送物流和军民融合应急物流4大功能区,设施总占地1018亩。多式联运设施、智慧物流设施发展完善,占地总面积超过120000平方米。
枢纽内业务规模稳步提升,2022年西安生产物流枢纽完成货运量超过8306万吨,枢纽经开片区2022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营业收入超86亿元。物流设施不断升级发展,枢纽及周边陆续建成投用5个专业化物流园区,提升改造2个保税物流园区,枢纽仓储设施超过270万平方米,冷链仓库超过5万平方米;吸引大量物流企业聚集,15家大型物流企业总部、众多国际快递企业分支机构、多家大型仓储物流企业、网络货运企业超过170家;带动周边先进制造产业稳步发展,枢纽所在的两大制造业聚集区规上工业总产值5829亿元,占全市78%左右,通过对主流车企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带动西安市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的城市,助力枢纽服务主导产业跨越式发展。枢纽骨干企业高度重视智能化、信息化发展,在运输、仓配等环节采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建设,开展枢纽数字供应链平台整体架构设计,借助枢纽内核心企业国内领先的大宗商品物流及数字供应链的高新技术企业优势,推动行业数字化改革。
在枢纽发展过程中,枢纽内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构建通达国内外市场的“干线”通道,连接国内市场的“支线”网络,整合共享枢纽及周边超过260万平方米不同类型仓储资源,构建覆盖关中平原城市群生产制造基地的高效快捷末端配送网络,干支仓配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发展供应链集成业务助推枢纽补链强链,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与空港、陆港枢纽高效协同,面向国内外商贸流通提供高效供应链服务。
西安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获批后,西安市生产物流与生产制造业发展达到高度融合,带动了生产物流、供应链运营、保税物流和公铁、公空等业态的发展能级,与空港型、陆港型枢纽联动发展,降本增效成效初显;补齐了关中平原城市群与先进制造产业链配套物流供应链短板,提升了先进制造业配套服务能级;在城市应急保障方面成效显著。
谋发展 彰显行业新亮点
陕西省物流集团承建了枢纽内汽车钢材加工及物流装备制造基地和银桥贝多科技园两个项目,规划在经开片区内建立汽车钢材加工中心、钢结构等管型材加工中心、智能化物流设备生产制造中心、大宗物资贸易及信息服务中心,在高新区建立商贸物流中心、冷链物流中心、工业物流中心和智慧物流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的“一基地+三中心”的智慧物流综合产业园。
据物流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西安市是物流集团核心业务所在地,集团希望与西安市开展全面合作,构建以西安为中心,延安、宝鸡为支撑,其他地市为补充的“1+2+N”现代物流体系,未来期待与西安市政府签订大西安物流体系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大西安区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西安货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骨干建设单位,在枢纽内承担以数字科技赋能枢纽各节点、各通道建设,在枢纽建设中发挥自身数字平台的建设优势,为所需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方案、供应链平台建设、产品服务等,为枢纽建设赋能。西安货达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折大伟表示,经过这一年参与西安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与联盟的建设,他希望枢纽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加强供应链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数据集成共享,设立平台合资公司,出台相应政策引导枢纽建设,并增强枢纽功能储备。
2023年,西安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规划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联盟运营机制、拓展多式联运业务、整合周边物流资源、全面推进两业融合助力双链协同发展”为建设思路。枢纽计划完成目标:全年货运量超过9000万吨,完善西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联盟 机构、新增联盟成员单位不少于12家,积极开展联盟成员企业评级活动、新增(含升级)A级企业不少于5家,枢纽选址内不少于5个项目启动建设。未来,枢纽将大力推进枢纽项目建设,在西安市发改委指导下正式运营枢纽联盟,全面启动枢纽数字供应链平台建设。
今年,西安市将申报建设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依托西安国家中心城市“通道+枢纽+网络”优势和枢纽周边庞大的商贸交易形成的集散优势,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打造以“服务民生、助力生产、多业融合、应急保障”为特色的国家物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