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融合探析
稿件来源:五
□ 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姜邱升 党建工作与国有企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就是把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作为党建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生产经营创新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努力做到两手抓、双促进,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实力。 一、国有企业党建和业务融合的价值意涵(一)党建与业务融合式发展是国企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扛起政治责任,抓好经济效益,是国企深化改革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为国企深化改革行稳致远提供保证。(二)党建与业务融合式发展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动能。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特”就特在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党建工作、融入生产经营是国有企业的独特政治优势。(三)党建与业务融合式发展是防范企业治理风险的有力保证。生产经营安全是国企发展的生命线,廉政安全是国企干部的政治生命线,防范化解经营管理中的安全风险,是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国有企业党建和业务融合的现实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指出,不少国有企业存在“只抓业务不抓党风、只管发展不治腐败”的现象,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坚决、不全面、不到位,管党治党不担当。(一)思想认识有误区,组织效能“形式化”。新型法人治理结构中,一些企业只看到了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却忽视了党对企业领导这一重大原则,领导干部不能从关系到党生死存亡高度理解“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内在逻辑,容易产生“做好业务,一俊遮百丑”的误区,形成基层党建“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倾向,在“四同步”“四对接”方面落深落实落细不够。 (二)党建与业务“两张皮”,作用发挥“模糊化”。从当前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党委会和董事会的职能分工和职责定位尚不明晰,党组织发挥作用与国企改革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党组织前置程序与董事会、经理层办公会如何衔接有待完善。加之“新三会”与“老三会”在作用目标和设置基点方面不一致,前者追求更低管理成本、更高管理效率和分权制衡效果,后者基于政治目的实现党的领导和发挥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作用,两者融合起来容易产生诸多矛盾。 (三)党建责任落实不到位,压力传导“递减化”。国有企业党建与业务融合怎么抓,既是谋篇布局问题,又是方式方法问题,关键是要抓住落实党建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但是由于相关责任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专门针对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发展的效果评价及激励促进机制尚未建立,导致部分党务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主动干与被动干一个样、因循守旧与改革创新一个样”,有的支部书记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业务工作上,对党的建设和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用心不够、用力不多,一些工作设想停留于书面、止步于会议,导致党建责任“淡化”。 三、国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路径探析 联系国企党建工作实际,应致力于抓重点、破难题、补短板、提质量、强效果,让国企党建和业务融合的独特优势在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与切实的践履。(一)以政治建设为核心,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全面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在具体实践中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的有机统一,归结到一点就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二)以思想工作为引领,激发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创新创造活力。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职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车间、进班组、进头脑,引领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在事关政治方向和重大原则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机制,注重解决党员工作生活困难,增强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三)以党管干部为重点,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队伍。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必须做到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要注重选拔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干部从事党建工作,使党务工作成为既又成就人才的岗位。 (四)以支部工作为基础,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夯实基层战斗堡垒。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抓业务经营发展各项举措的具体落地。要将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让支部在国有企业基层工作中唱主角,牢牢把握支部和党员队伍如何体现先进性这条主线,聚焦企业发展中的危难险重工作。 (五)以从严治党为抓手,在优化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方面探索新路。要突出监督重点,强化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管理,完善“三重一大”决策监督机制,突出工程招投标、改制重组、资本运作、产权变更和物资采购等方面的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