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贾奥胜
近年来,我国钢铁行业在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正逐渐减小。近几年,相关部门相继发布和修订了多部法规性文件,为钢铁工业绿色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钢铁行业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升战略性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统筹推进高端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加快绿色钢材应用等话题为钢铁行业和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绿色化发展步伐紧凑
绿色化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钢铁行业作为典型的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1%,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是节能减排的“主战场”。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推动钢铁产业绿色化转型,是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钢铁供应链绿色化低碳发展是全流程绿色化,不仅仅是冶炼环节,包括开矿、物流运输、冶金等全程生产加工都要保证低碳绿色。钢铁供应链管理专家、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在接受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伴随我国当前电力结构的调整,出现了如氢能源发电、光伏发电、风电等新型发电方式,这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钢铁行业的碳排放。”他表示,当前部分钢厂已经开始实行新能源冶金,拿河钢来说,近些年不断探索并实践氢能产业发展以及其在冶金行业的应用,实现了业内的多个第一,成为由“碳”向“氢”转变的代表。
现阶段,国内以中国宝武、河钢集团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已经开展积极行动以应对下游行业供应链减碳的需求。早在2021年,中国宝武就在钢铁业内宣布了其碳减排目标:2021年发布低碳冶金路线图,2023年力争实现碳达峰,2025年具备减碳30%工艺技术能力,2035年力争减碳30%,2050年力争实现碳中和。
2022年8月,河钢集团与宝马集团联合打造绿色低碳汽车用钢供应链,承诺从2023年中期开始,宝马沈阳生产基地量产车型将逐步使用河钢的低碳汽车用钢。相较于传统钢材,“低碳钢”的生产过程将少产生10%~30%的二氧化碳。2026年起,宝马沈阳生产基地开始在整车量产过程中使用河钢生产的绿色汽车用钢。“绿钢”主要基于绿电和电炉等工艺,生产过程将逐步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5%。
近几年来,政府不遗余力的进行政策扶持,各大钢企也不断加大研发力度,我国钢铁行业在低碳环保及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数字化转型紧随其后
近年来,伴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产业链绿色发展成为时代所趋,以脱碳计划结合创新的数字技术和低碳技术正日益成为包括钢铁行业在内的产业“解题路径”。钢铁企业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致力于通过加快自身数字化和绿色低碳化双转型,重铸自身核心竞争力,并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全产业链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产量第一大省,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智能制造等方面引领行业发展,生产工艺和装备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供给侧改革及“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河北省钢铁产业依然存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产业集中度有待提高、智能制造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钢铁强省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2023年6月,全国首家省级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联盟——河北省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联盟成立。河北省作为钢铁大省,承担着带动全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重任,数字化已经成为支撑河北省钢铁行业提质增效,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重要抓手。
中国工程院院士、压力加工专家毛新平表示:“钢铁有着复杂的制造流程,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即使单个工序也可能存在多个工控系统,加之钢铁供应链的链条长、层次多、流程复杂、体系庞大,要实现其低碳发展是一个全流程的事情。”他认为,在这个过程当中,通过数字化来赋能钢铁生产的工艺技术及管理技术的高效化,使其达到钢铁生产全流程的低碳化,具有很大的价值。
毛新平认为,数字化、智能化将是钢铁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将融入钢铁产业链。未来,钢铁行业要抓住“数字钢铁”这一关键步骤,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钢铁企业韧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