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雪晴
地处内陆腹地,不南不北、不中不东地方的安徽,一度被誉为“最没存在感的省份”。
很多人提到安徽的第一印象是穷,但是在2022年安徽取代上海成为GDP第十,而在2023年,安徽虽然前三个季度的GDP总量均超越上海,但上海发力第四季度,最终全年GDP总量4.72万亿元,以100亿元的优势超过安徽。
近年来,安徽省在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方面,通过强化链主优势和供应链集群协同,深度融入长三角地区,持续扩大皖北地区供应链招商引资,留住企业、留住人才,承接沪苏浙产业转移。
按照安徽省政府规划,力争3~5年培育新能源汽车等3个世界级集群,而这需要核心链主企业。在汽车供应链,安徽拥有一个值得骄傲的数据。
2023年,总部在安徽芜湖的奇瑞集团年出口汽车937148辆,同比增长101.1%,奇瑞已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如此成绩是上汽、广汽等国有汽车产业链主都难比的。
截至2024年4月初,奇瑞集团累计全球汽车用户超过1300万,其中海外用户335万。而在今年3月份,奇瑞集团宣布完成销量18.2万辆,同比增长45.3%,今年一季度累销53万辆,出口保持中国汽车第一。
本文带你了解安徽供应链集群建设及产业链供应链招商行动。
扩大产业链供应链招商
武汉是中部最强城市,但以郑州、长沙为代表的中部第二梯队,正猛烈地冲击武汉,中部城市格局堪用“群雄争霸”来形容,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持力度和资源分配下流到各个省会和城市呈现“逐步递减”的状况,这也导致中部崛起战略对安徽发展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而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十分成熟,整个长三角资源外溢趋势十分明显,长三角内部城市如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发展水平均处于全国前列,强大的长三角不断溢出的资源给安徽的发展带来机遇。
2024年,安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产业链招商,推行平台招商等新模式。2023年安徽制造业投资增速连续24个月保持18%以上,占比提高到31.1%,全省新开工50亿元以上项目76个。
2023年6月,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中明确提出要持续实施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跨地区产业链供需对接合作。
2023年三省一市深入推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个产业链联盟建设。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成立以来,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超100个,总投资1200多亿元。
会上还指出要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质效。围绕开放发展,安徽省积极共建长三角自贸试验区联盟,推动合肥、芜湖融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联动发展,合肥中欧班列累计发运超3600列。
会议还强调,要共建轨道上的长三角,推动水上长三角建设,推进世界级机场群、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在2023年长江黄金水道实现3万吨级船舶到芜湖、万吨级到安庆的历史性突破。
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11月,沪苏浙在皖投资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7821.6亿元,同比增长8.1%。
重点产业链供应链
安徽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装备产业、智能终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十大高成长性产业。
自从融入长三角后,安徽新能源汽车赛道高速前进。安徽有比亚迪、奇瑞、大众、蔚来、江淮、长安6家整车企业,形成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1100余家,比如国轩高科、中创新航、伯特利、中鼎集团、多利汽车等。
2023年,安徽省汽车总产量达134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74万辆,位居全国前五。
安徽如何更好融入长三角制造业?
如何更好融入长三角制造业,202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中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安徽省政府将梯度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特色优势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3~5年培育新能源汽车等3个世界级集群,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等8个国家集群,30个左右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00个左右县域制造业集群。
推动产业链条升级:强化“龙头+配套”,推动中小企业深度嵌入龙头骨干企业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
提升先进制造业水平:力争到2027年,实现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规模以下企业数字化应用全覆盖,全面推进省级以上集群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动工业能效提升。
培育优质企业群体:突出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承担科技攻关和制造业强链补链项目。
构建融合生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整合省内外资源广泛开展要素对接、产品推介和企业合作,搭建集群合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