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碳”索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产业集群
□ 兰薇 8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下称《意见》)这一重磅文件,其中提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全面绿色转型”里,藏着什么新机遇? 为什么说是重磅?这一文件有着三个“第一”: 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对全面绿色转型作出系统部署; 第一次对绿色消费进行全面谋划; 这也是三中全会后公布的第一份抓改革、抓落实的中央文件。 除了这三个“第一”,围绕着绿色发展,《意见》还有着许多新提法、新部署,涵盖区域发展、产业结构、能源、交通运输、城乡建设、消费模式、科技创新等不同领域,突出全方位、全领域、全地域推进绿色转型这一特点。 首提“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意见》中提到,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首次提出“打造世界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 那么,何为世界级产业集群? 分析全球范围内的主要产业集群如硅谷,可以总结出世界级产业集群大多都具备以下主要特征,即:规模影响力、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完整的产业链、高水平开放。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刘琼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引擎,本身就有绿色低碳产业的集聚基础,比如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从一块钢板开始,到整台新能源汽车下线,16个小时就可以完成全部工序。”这背后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成熟的产业集群、完善的生态系统以及高效的协同产业链条。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门户窗口,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等平台,一大批重大科技创新资源串珠成链,营造了完善的创新生态体系。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3年版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榜上,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已连续第四年排名居全球第二位。“这些地区绿色低碳相关产业基础和配套好,外向型经济的特点明显,应该继续将产业集聚优势做大做强,借着当地活跃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快绿色低碳产业集群建设。”刘琼说。 绿色发展之路上的粤港澳大湾区“碳”索 绿色低碳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一大底色。 日前,深圳公布了新能源汽车最新渗透率数据——77.4%,意味着每100辆新上牌的汽车中约有77辆为新能源,“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实至名归。 而就在8月12日,深交所全资子公司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15日发布深证氢能指数、深证绿色农牧指数等2条指数,进一步丰富深市绿色低碳指数体系。 数据显示,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营十年来,累计成交量超过1亿吨、成交额突破23亿元,碳市场年均流动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制造业企业在纳入深圳碳市场的十个履约年度中,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48%。 除此之外,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同样在绿色低碳领域呈现“多点开花”的发展势头。 广州碳交中心,作为大湾区唯一兼具国家碳交易试点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的双试点机构,碳交易规模连续10年居全国试点第一,累计成交金额达65亿元,占全国碳交易试点33%,二级市场碳配额现货交易量居世界前列。 珠海2023年以来共申报11个分布式光伏项目,完成备案7个核证减排量共1.42万吨,预计碳减排收益约70万元。 中山加快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共有再生资源回收网点523家,平均每个镇街23家;建立“互联网+回收”试点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名录库,已打造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300余个。 ...... 在《意见》发布后,绿色低碳发展无疑将进入加速期。《意见》提出的整体目标是,到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抢抓新风口、冲刺新赛道的路上,粤港澳大湾区又将如何发力,才能下好先手棋、构筑新优势? 广东省能源咨询规划研究中心许文强建议,“广东要以产业科技合作为重点,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技术转化平台,加快建设港深莞、广佛、澳珠三个创新极点以及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绿色低碳产业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