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诚 宁广靖
近年来,天津把港产城融合发展行动作为“十项行动”见行见效的重要内容,聚力优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服务。
翻看经济运行数据,港口“成绩单”格外亮眼——天津港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个港口保持贸易往来,今年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48亿吨,同比增长3.1%;集装箱吞吐量1188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6%,再创历史新高。
数据背后,是企业创新拔节有声,是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是海洋文旅人气高涨。目前,天津海洋经济规模已突破4000亿元。
百年老港口如何“载”出新增量?通道经济如何成为港口经济?一帧帧以港口为核心、以关联产业为侧翼的港产城融合新图景正在延续天津与生俱来的“蓝色基因”和精神底色,谱写向海图强新篇。
产业引领适港经济拔节有声
日前,来自卡塔尔的“阿姆瑞娅号”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历经24个昼夜的航行,平稳靠泊在中国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天津LNG接收站。“这次接卸了9.2万吨液化天然气,可气化约1.4亿立方米天然气,按家庭日常用气量来算,能供980万户家庭用1个月。”该接收站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他们已累计接卸超240万吨液化天然气,外输天然气达30亿立方米。当前是用电高峰期,天然气与煤电、绿电形成互补,携手缓解电网负荷,为城市送去凉爽。
采访中,智能化贯穿于很多企业的业务场景中,生产线上的创新升级屡见不鲜。
走进太重(天津)滨海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厂区,一台自重达650吨、每小时可抓取600多吨货物的“大块头”门座起重机映入眼帘。“这是负责煤渣、钢材、粮食等散货装卸的港口装备,现在在河北省黄骅港、深圳市赤湾港等港口都有应用。”据该公司技术中心港机所所长贾涛介绍,与传统的起重设备不同,眼前这台装有摄像头、激光传感器等装置的门座起重机无需司机坐在狭小的驾驶室里操作,技术员在中控室控制,便可实现设备自动化作业。
在智能化创新的赋能下,天津适港产业不断升级,一批响当当的产品和项目“出圈”——全球最大的“全坐地式”液化天然气储罐升顶;国内最大的民用全垫升气垫船成功交付;海上“巨无霸”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船)填补了天津浮式生产设备总装业务空白……
眼下,天津聚焦海洋装备、石油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适港制造业六大产业领域,着力引项目、育企业、促对接,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适港产业提质升级。今年前5个月,天津海洋装备产业完成产值超60亿元,同比增长25.2%;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超1400亿元。
港为城用港城联动“点亮”生活
与港口“大进大出”的产业相比,153公里的自然海岸线使这个依港而建的海滨城市多了一些风情。海风市集、水上运动、邮轮旅行、海边音乐节……夏日的海边热闹非凡。
今年以来,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东疆)以打造“海洋岛·不夜城”为目标,举办了多种音乐、艺术活动,上半年游客接待量超230万人次,增长35.3%,带动旅游收入超3.1亿元,增长2.6倍。
当海边狂欢火热进行时,一艘艘满载菠萝、椰青、牛肉、帝王蟹等生鲜食品的船舶陆续驶向天津港,为百姓带来舌尖上的“新鲜”。
天津口岸是水果、冻肉、水产品等六大类商品国家指定进口口岸,仅东疆就聚集了600余家冷链产业链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京津冀“城市大冰箱”。去年,天津口岸进口冻品(肉类、水产品)规模达273万吨,约占全国四分之一,位列全国第二。
城以港兴港产城“融”出新动能
港口的繁荣、适港产业的集聚,需要与之匹配的人才队伍和城市配套服务。拥有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天津,正将科创、人才优势转化为适港产业发展的“底气”。
走进滨海新区中心渔港,国内首个集海员服务、商贸配套等产业于一体的中国北方海员服务产业园区正加快建设。该园区整体规划用地超3000亩,将集聚航运服务产业相关资源,为海员打造“前脚下船,后脚回家”的友好型园区。未来,这里预计有约2万名海员及其家庭成员定居,航运代理、海洋科技研发等领域的近百家企业落地,并计划引入海事救助服务及海事法律服务等机构进驻,有望带动超过10万人就业。
在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真虹看来,传统的港口以海运货物的转运、临时存储、收发等功能为主。随着港口与产业、城市及百姓的联系不断加强,港口功能进一步拓展。现代港口不仅提供了综合物流服务,还承担了运输、贸易的数据收集和处理等综合服务功能,并借助内陆港把服务延伸到了广阔腹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天津港背靠京津冀、辐射‘三北’,腹地条件较好,未来要进一步壮大适港产业,依托港口资源引进‘链主’企业,推动港口与产业良性互动。同时,应持续引进适港产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完善相应的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推进‘港、航、物、贸、产’一体化发展,真正把物流通道升级为发展通道、通道经济升级为港口经济。”真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