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示范区5周年 区域协同打造科创生态
□ 郝亚娟张荣旺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5周年。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的科创生态在加快形成。 10月22日,上海市普陀区委副书记、区长肖文高在“2024苏州河论坛”上表示,普陀是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上的重要节点,拥有得天独厚的“长三角基因”,将强化合作交流,激发“中华武数”科创平台新动能,做优协同创新新机制,构建产业协作新优势,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全力打造高效协同、互补共进的创新共同体。 记者注意到,作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区域的各地政府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推动科技创新。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通知,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区域扩大至18个城市,其中5个城市位于长三角区域。 跨区域如何强强联合? 加强跨区域协同是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印发的《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特别强调了“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的重要性。《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4》显示,截至2024年3月,长三角地区上市企业对区域内异地投资企业数达5738家,其中,上海对苏、浙、皖投资数达到1856家,上海接受苏、浙、皖投资数为1889家,是长三角上市企业产业链协同的首选地。截至2024年3月,长三角三省一市投资机构投资区域内企业数达8448家,其中,上海对苏、浙、皖投资数达到4325家,上海接受苏、浙、皖投资数为2522家,分别占三省一市投资机构投资区域内企业数的51.20%和29.85%,体现了长三角一体化的要素市场建设成效初显。 下一步,如何实现区域产业集聚与创新机构良性互通成为政策关注点。普陀区政协发布的2024年重点课题《以“中华武数”为抓手,打造面向长三角的协同创新生态》指出,跨区域协同创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彰显重要分量。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当前长三角城市群实现了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产业创新的空间分工,但是创新资源与创新活动在中心城市的高度集聚也导致创新水平在城市间形成梯度落差,加之创新合作受到行政边界约束,城市群整体协调难度加大,不仅要提升各城市和各产业本身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要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强强联合,实现“1+1>2”的创新合作与协同效应。 鼓励股权投资 为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长三角各地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支持股权投资。 在政策面,上海市临港新片区发布《关于支持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的若干政策(试行)》,提出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对经认定的,投资于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1年以上的,按实际投资额给予股权投资管理机构最高10%的奖励,单个投资项目奖励最高100万元,每家管理机构每年奖励最高10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通知,宣布将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范围由上海扩大至18个城市,其中有5个城市位于长三角区域。 在资金方面,10月初,由上海国投公司牵头设立的上海人工智能生态基金发布,基金规模100亿元。9月30日,合肥产投和工银资本、合肥工行联合签署股权投资基金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中部及长三角地区首只AIC股权投资基金正式启动。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指出,科技创新企业因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融资支持也应是多元化的。接下来,要采取多种手段,扩大创投和股权投资行业资本供给,最大程度发挥民间投资的价值。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聚焦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强政策引导、政府支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创业投资力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转化等创新活动的支持。同时,大力引导推进社保基金、养老基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进入创投市场,让“更耐心”的金融市场运行得更高效,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创新企业进行研发活动,提高科技创新真正的含金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