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断供』背后:科技强国政治小国难守供应链主权
□本报记者马敬泽 据台媒《经济日报》报道,继台积电后,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部门也因美国商务部要求而停止向中国大陆AI芯片企业提供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代工服务。 对此,三星电子表示不对市场传言做任何回应。 风险:三星或将关停一半生产线 三星的断供,短期会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构成负面影响,但另一方面,对中国这个超级买家的“断链”行为,也会使自身蒙受损失。 据《朝鲜日报》日文版报道,三星电子今年上半年主要区域营收中,来自中国市场的营收高达32345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69.01亿元),较去年同期暴增近1倍。 不过,三星这部分营收中,除了半导体外,还包含了智能手机、家电等产品,但由于三星手机、家电等产品在中国市占率极低,因此90%的营收都是来自半导体。 这让中国市场占三星整体营收比重从21.74%扩大至30.81%。 另外,三星的第一代3nm制程技术良率仅约60%,其唯一大客户是一家中国的芯片厂商。若三星一味选择跟随美国,断供中国市场,其营收势必受到更大影响。 韩媒报道称,三星为了应对订单疲软,已经关闭了其平泽2厂(P2)和3厂(P3)的4nm、5nm与7nm晶圆代工生产线超过30%,并计划在年底前进一步扩大关闭范围至50%。 近年来,我国半导体行业正在实现“逆袭”。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芯片产量达到了3156亿颗,同比增长26%。 伴随我国华为麒麟9000S芯片、氟化氩光刻机、光刻胶等产品、设备和材料的出现,我国半导体行业自主化也取得阶段性成果。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美国限制的加深,我国半导体的自主化进程也将得到进一步加速。 我国芯片也在走向海外。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10个月,集成电路出口9311.7亿元,增长21.4%,超越我国手机出口(7539亿元)、汽车出口(6985亿元)。 窘局:科技强国的供应链主权 实际上,三星、阿斯麦(ASML)等企业与美国亦步亦趋,搞“脱钩断链”背后,是韩国、荷兰等国家在半导体领域供应链主权的丧失。 自2022年拜登政府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 (以下简称“芯片法案”)后,美国频频向日韩等盟友和相关企业施压,迫使这些国家和企业中断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和产品的出口,该行为也成为其“制华遏华”的重要手段。 另一方面,面对美国的压力,日本、韩国与荷兰也不得不遵从。7月,有外媒曝出美国正在向日本和荷兰等国施压,限制包括阿斯麦在内的半导体企业与中国进行芯片贸易。而在9月6日,荷兰政府宣布,扩大光刻机出口管制范围至浸没式深紫外光刻设备。 (下转2版) (上接1版) 业内人士指出,美国既利用“芯片法案”的巨额补贴引诱,又对日韩荷等国施压,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迫使半导体企业“选边站队”,扰乱正常贸易秩序和全球产业链。 同时,三星、阿斯麦等企业无视全球市场秩序,选择听从美国,也是其缺乏供应链主权保护的必然结果。建立稳定供应链并非易事,若这些企业执意与中国市场“断链”,必将付出巨大成本,令其供应链遭受“反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