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丁浩员: 中企需提升海外供应链重构能力
近年来,全球经贸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数据显示,中国大多数行业均受到贸易政策的冲击。一些特定高科技行业在多轮冲击中反复受到打击,例如化学品及相关产品,机械及计算机设备,电子及其他电气设备,运输设备,测量、分析及控制仪器,摄影、医疗及光学产品等行业。在贸易政策冲击下,中国企业的跨国供应链面临“断链”风险。就中国企业如何有效应对外部经贸冲击,提升供应链韧性问题,我认为对于已建立并有效合作的海外供应链,要尽可能缓解潜在的断裂风险,而对于已发生断裂的海外供应链,则要尽可能提升供应链的重构能力。 供应链重构涉及区域转移和产业调整两个维度。中国企业跨国供应链被迫“断链”后,通常通过转移供应链至近岸、本土及其他欧美国家来实现重构,并存在一定的产业范围调整。 企业通过多样性的供应链布局,增强供应链的韧性和灵活性。比如,受欧盟政策压力影响,中国光伏企业隆基绿能、天合光能进行区域调整,在欧洲建立新生产线,同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增加对东南亚和中东市场的供应;又如,华为面对外部挑战,进行产业调整,加大研发投入,不仅在手机芯片领域寻求国产替代,还扩展至智能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产业,形成多元化布局。 企业在重构中,面临的挑战包括信息搜寻效率和多元化的产品与市场结构。企业在全球供应链寻找新合作伙伴时,信息获取不畅、决策效率低下成为突出问题。政府可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数字化协同发展,提高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信息交换与处理效率。此外,企业在进行区域转移和产业调整的重构过程中,不仅要有较强的市场适应与转换能力,也需要有适应不同市场对产品要求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