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管制难倒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
稿件来源:贺梨萍
□ 贺梨萍 美国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在美国当地时间4月22日表示,该公司“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计划将受到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的影响,目前正与中国政府协商申请使用稀土永磁材料的出口许可。这一动态折射出全球稀土供应链的微妙博弈,也揭示了中国在战略性矿产资源领域日益凸显的主动权。 在特斯拉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明确提及:“我们正在与中国方面协商此事,希望我们能得到使用稀土永磁材料的许可。中方希望得到保证,确保这些材料不会用于军事用途,这显然不会。它们只会用于人形机器人。”他强调“擎天柱”作为民用机器人“不是武器”,符合中国出口管制要求。此前马斯克曾预计,特斯拉将在2024年生产数千台具备执行工厂任务能力的“擎天柱”机器人。 作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特斯拉此次面临的供应链挑战,直接源于中国自4月4日起实施的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七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出口管制措施。 为应对中国稀土管制措施,特朗普政府正起草行政命令,计划授权美国企业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利珀顿断裂带开采富含镍、钴、锰和稀土元素的多金属结核。根据《金融时报》披露,这些被称为“金属土豆”的深海矿石将被纳入战略储备,以应对“未来与中国的潜在冲突或供应链中断”。该计划依据美国1980年《深海海底硬矿物资源法》,试图绕过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的审查程序,改由美国商务部下属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直接审批采矿许可。国际海底管理局秘书长卡瓦略谴责此举“违反国际法”,破坏多边主义原则,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40国已联合反对。 技术层面,深海采矿面临严峻挑战。采矿设备需承受5500米水压,相当于“一头大象站在指甲盖上”,商业化试验尚未成功。环保组织警告,采矿作业可能引发“死亡羽流”,破坏海底生态,导致珊瑚和鱼类栖息地不可逆损毁,生态恢复需百万年。即便美国突破技术瓶颈,中国掌握的全球90%稀土精炼技术仍构成关键壁垒。银河证券分析指出,海外在建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产业链受建设周期、技术周期及环保审批制约进展缓慢,短期难以提供增量。 市场层面,中国出口管制已引发价格波动预期。参考此前中国对锗、锑、镓等小金属实施出口管制的案例,海外金属价格因供应紧张大幅上涨,与国内形成显著价差。银河证券预测,稀土管制后海外价格上涨将带动国内价格抬升。百川盈孚数据显示,中国出口美国的铽、镝、稀土永磁分别占总量5%、0.01%、13%,美国在重稀土领域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源。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强调,将持续深化与友好国家的产业链协同,确保合规贸易不被用于军事或敏感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