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内河水运堵点 畅通经济“血脉”
□ 王传钧 内河水运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一条条“血脉”,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当前内河水运面临着主干线局部拥堵、水网内部联通不畅等堵点卡点问题,亟待深入思考并寻求破解之道。 内河水运堵点卡点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基础设施层面来看,部分航道等级较低,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一些桥梁净空高度不足,限制了大型船舶的通行,成为水运通道上的“肠梗阻”。同时,港口设施的配套不完善导致货物在港口的周转效率低下,增加了运输时间和成本。 在管理协调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突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在航道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水运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整合和优化配置。此外,通航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不高,难以实时掌握船舶动态、水位变化等信息,无法实现科学高效的调度指挥,进一步加剧了拥堵情况。 内河水运堵点卡点的存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一方面,它制约了区域间的物资流通和经济交流;另一方面,不利于构建绿色低碳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为打通内河水运堵点卡点,需多管齐下、协同发力。首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对低等级航道进行升级拓宽,提高航道的通航能力。同时,合理规划和改造桥梁等跨河建筑物,确保船舶能够顺畅通行。此外,加快港口设施的现代化升级,更新装卸设备,扩大仓储容量,提升港口的作业效率和服务水平。 其次,强化管理协调机制。建立跨地区、跨部门的内河水运协调管理机构,打破行政壁垒,加强在航道规划、建设、管理以及通航秩序维护等方面的协同合作。充分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搭建统一的内河水运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船舶动态监控、水位实时监测、智能调度指挥等功能,提高通航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此外,还应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畅通内河水运的“血脉”,让内河水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