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关税新政落地 跨境电商迎喘息窗口
□ 本报记者常河山 环球网消息,自5月14日起,美国政府对价格不超过800美元的小包裹征收的新关税,将从120%降至54%。 同时,保留自5月2日起生效的每件小额邮递物100美元的从量关税,并撤销原计划于6月1日将从量关税提高至200美元的规定。 BBC报道称,降低关税将缓解希音(SHEIN)和特姆(Temu)等中国在线零售巨头的价格压力,并可能为它们在美国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小额包裹关税下调,对跨境电商卖家、对美国消费者会带来哪些利好?又将给中美小额贸易的流通效率带来哪些积极影响?卖家和买家以及全球资本与经贸市场,在美国关税调整后,对未来的走向抱有怎样的预期? 这一切,正在成中美经贸与全球关注的新焦点。 关税震荡:行业经历“过山车式”冲击 回首美国挑起的关税战,对外大幅加征关税,给中美、也给全球经贸带来重大不确定性,增加了行业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运营效率与成本,重伤了全球经济,更降低了生产的活力和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2025年2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签署行政令,宣布取消对价值低于800美元进口商品的“低值豁免”关税政策(De Minimis),并于2月4日生效。 美国当时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针对自中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商品。 根据该政策,原本享受单次申报价值800美元以下货物免征关税和简化清关程序的商品,现在需要缴纳关税并履行正式报关流程。 此外,美国政府还对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在现有关税基础上额外加征了10%的关税,对加拿大和墨西哥商品加征了25%的关税(加拿大能源资源单独加征10%关税)。 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商贸成本,且快捷通关的便利荡然无存,严重降低了消费体验。 但由于美国方面的能力建设尚未准备好,无力处理好堆积如山的商品清关,以致于2月4日美国邮政署(USPS)宣布暂停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包裹后,几小时之内又恢复接收快递。 此后,特朗普又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暂停或推迟“取消小于800美元小额商品的关税豁免政策”,即暂时允许对中国包裹实行关税豁免,直到“商务部长通知总统已经建立适当的系统,全面、迅速地处理关税收入”。 美国的此项关税政策,不仅让许多商家面临成本增加、报关流程复杂的问题,而且美国消费者也可能因为商品价格上涨而减少购买意愿,进一步影响中美贸易的繁荣。 业界人士认为,特朗普政府这一反复的政策变动,有着复杂的经济考量。一方面,取消800美元“低值豁免”关税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关税损失,并期望能够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另一方面,恢复这一政策则是为了应对政策变动带来的执行困难和贸易中断问题,确保美国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但是,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动,无疑给中美贸易,尤其是跨境电商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巨大冲击。 数据显示,2024年有超过13.6亿件小额包裹通过免税政策进入美国,取消“低值豁免”后,中国商品将面临每件25美元的固定税费。 这直接导致跨境电商平台商品价格飙升140%,极端情况下甚至上涨了377%。 这对于习惯物美价廉中国商品的美国消费者来说,无异于一场消费噩梦。 而在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高层会谈声明发布后,外贸订单纷纷飞来,来自美国的补货订单也在剧增。央视5月16日报道,中国输美集装箱订单量激增近300%。 免税红利美国家庭年节省109亿美元 美国海关的“最低限度”(De minimis)免税政策起源于1930年关税法,最初旨在简化旅客携带小额纪念品入境的清关程序。 2016年奥巴马政府时期,国会将免税额度从200美元大幅提升至800美元,这一调整显著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 该政策允许每位进口人(个人或企业)每日接收的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包裹免缴关税,且通过“T86免税模式”(Type 86 Entry)实现快速清关,日均处理量从2015年的1.39亿件激增至2024年的13.6亿件。 美国海关的“最低限度”(De minimis)免税政策自2016年额度提升至800美元以来,已成为中美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引擎。该政策通过T86快速清关通道,使中国商品能以零关税直达美国消费者,创造了年均35%的行业复合增长率。 2023年数据显示,中国跨境电商通过该渠道向美国输送了17.8亿件包裹,占美国小包裹进口总量的68%,其中希音(SHEIN)和特姆(Temu)等平台贡献了主要增量。 2024年,中国跨境电商向美国输送的包裹数量约为13.6亿件,以金额维度衡量,中国跨境小包占美国邮政小包进口总额的比重约为60%,反映出中国在该领域的显著市场地位。 这种贸易便利性使中国3C电子、服装鞋包等商品,在美国市场获得30%~44%的价格优势,直接推动希音(SHEIN)在2024年赢得美国快时尚市场38%的份额。 政策红利催生了“微型跨国贸易”新业态,中国义乌、深圳等地数十万中小卖家,依托该模式实现出海,其中深圳3C类目卖家平均利润率曾达18%~25%。 美国消费者也因此受益,彼得森研究所研究显示,免税政策每年为美国家庭节省约109亿美元(约785亿元人民币)开支,尤其惠及中低收入群体。 物流效率方面,T86通道将清关时间压缩至72小时内,相较传统贸易模式缩短85%,支撑起特姆(Temu)平台“10日达”的服务承诺。 但政策依赖性也埋下隐患。2025年,特朗普政府以加强海关监管为由,导致“免税政策”从取消到恢复,一波三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2月取消又恢复;4月全面取消免税待遇并征收120%关税;5月又下调至54%。 一系列剧烈波动之后,美国的关税政策演变成现在的“54%从价税或100美元固定费”的双轨制征收框架。 但美国向全球发起的关税战中,跨境电商已经成为重灾区。 5美元商品终端价格突破5.9美元心理关口,部分类目利润率骤降至5%以下。这倒逼头部企业加速全球化布局,如希音(SHEIN)将土耳其生产基地产能提升至45%,特姆(Temu)则推动美国本土供应商比例半年内增长15%。其中付出的高昂成本,尚无具体统计数据。 政策波动也重塑了行业生态,海外仓模式占比从2024年的12%跃升至2025年的34%,标志着跨境电商从“轻资产直邮”向“重资产本地化”转型。 走向解析:短期利好与长期隐忧并存 自5月14日起,特朗普政府对价格不超过800美元的小包裹征收的新关税,将从120%降至54%。同时,保留自5月2日起生效的每件小额邮递物100美元的从量关税,并撤销原计划于6月1日将从量关税提高至200美元的规定。 深圳市物流与供应链实战专家王与剑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说,该项政策落实后,对于低货值商品(如价值低于185美元的饰品、快消品),按从量税100美元征收,相比原120% 从价税(如100美元商品需缴120美元关税),成本大幅降低,利润空间可提升约20%~50%。 对于高货值商品(如300美元电子产品),从价税从120%降至54%,关税成本减少约66%(从原来360美元减少为现在的162美元),卖家可将节约成本用于供应链优化或降价促销。 对于在Temu、SHEIN等低价平台上的卖家而言,由于Temu和SHEIN 此前依赖小额免税包裹,关税成本占比高达15%~20%。新政下,其低货值商品(如服装、家居)成本压力减轻,可维持“天天低价”策略。例如,SHEIN一件200美元商品的关税从240美元降至100美元,成本下降58%,有助于其继续吸引价格敏感型消费者。 对于在亚马逊、沃尔玛等第三方平台的卖家而言,依赖FBA 和海外仓的卖家,补货时关税成本降低,尤其是高周转的快消品卖家,现金流压力缓解。 在王与剑看来,即便如此,最新的关税政策下美国市场准入门槛依旧很高,对于品牌商家而言,由于具有一定品牌溢价,仍然坚守美国市场;对于中小卖家与白牌商家而言,由于低成本红利消失,被迫转型或退出美国市场。 此外,不少中国卖家选择欧洲、中东、俄罗斯等区域成为替代选项。 本色智库执行院长张周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小额包裹关税下调,降低了中国卖家的出口成本,中小卖家成本压力缓解,利润空间扩大;美国消费者能以更低价格购买中国跨境电商商品,刺激消费需求;中低收入群体对价格敏感度较高,降税或激发其购买意愿。 从美国买家看,终端商品价格降低,消费门槛下降。关税降低后,中国卖家可能将部分成本优势转化为终端降价。例如,Temu 平台上售价200 美元的商品,关税从240 美元降至100 美元,卖家可降价约70 美元(降幅35%)。 王与剑认为,关税下调在短期内缓解了中国卖家的成本压力,推动部分商家重新回流美国市场,更愿意进入美国市场或扩大业务,美国买家可选择商品种类、款式增加,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王与剑观察到,美国关税下调之后,港股与中概股反弹,恒生指数单日上涨近3%,科技股(腾讯、小米)及出口导向型企业股价显著回升,中美贸易摩擦缓和,市场也呈现乐观预期,国内股市相关板块A股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及物流板块受政策利好回升。 关税下调优化了中美小额贸易的流通效率,刺激跨境电商交易量增长。张周平认为,成本下降可能吸引更多中国卖家进入美国市场,形成规模效应,推动行业整体扩容。 但在王与剑看来,中美之间博弈或将长期存在,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依然存在,这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对美国市场信心存在顾虑,不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长期布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