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供应链是能源行业提升竞争力核心引擎
稿件来源:吴欣
6月28日,2025能源产业生态论坛在北京昌平成功举办。本届论坛分主论坛及三个专题论坛进行,以“面向‘十五五’,加速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主题,旨在汇聚政产学研各界智慧,共谋能源转型之路,共绘绿色发展蓝图。其中,“能源企业数智供应链生态共建”主题论坛吸引了来自能源企业和能源产业链相关企业等百余人参会。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凡提出“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开放协同”三大建议:其一,以数字赋能打通能源供应链全链条,借数智化重构传统体系,统筹国内外安全建设,推动技术深度融合,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测的升级;其二,以绿色低碳重塑全周期管理,将“双碳”目标融入全链条,推动能源替代与循环经济,让绿色成为供应链底色;其三,以开放协同构建全生态体系,打破边界壁垒,推动多领域深度合作,借“一带一路”与全球伙伴共建国际竞争力供应链网络。李凡强调,能源企业需以政策为契机,加速从传统供应链模式向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的过程中提升行业竞争力。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互联网经济研究室主任李勇坚指出,政策层面我国正从“分散采购”向“全国统一大市场”转型,技术层面AI大模型推动采购从“经验决策”向“智能决策”跨越。同时,他强调业采融合、自动化、绿色化等趋势将重塑行业格局。“业采融合”打破采购与业务边界,通过整合业务发展、采购管理、资产运行三个全生命周期,实现综合成本最小化。 京东集团数智供应链专家张高旗表示,数智化供应链正在重塑政企采购生态,京东集团通过技术创新与场景化服务,帮助客户构建可信韧性供应链,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产业转型贡献力量。与此同时,针对能源行业的特殊需求,京东集团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在煤炭、电网、石油化工等细分领域,通过整合1000万+SKU自营货品与全国3200万平方米仓储物流网络,实现从采购到履约的全链路优化。他介绍,某国有能源企业引入京东解决方案后,2024年GMV突破20亿元,订单量超100万笔,偏远地区物资配送时效提升40%。 在案例分享环节中,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总经理,国际事业公司、物资装备公司执行董事孔小强指出,公司通过构建集中统一、标准规范的业务流程体系,覆盖业务流程架构、总图等,涉及11大业务范围、38个流程组与181个单元流程,对照梳理78项制度、247项内控点,从执行端筑牢风险防控根基,为供应链高效运转定规立矩。其中,精益管理成果亮眼,合同智慧管理表现突出。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副主任张又新指出,创新搭建的供应链管理架构颇具特色:供应链部、采购中心与57家二级单位、480余家基层企业形成三级联动。这套体系已实现“两级集采较概算节约资金503.96亿元”“闲置物资调剂8596.43万元”的显著效益,为绿色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管理基础。 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部副主任刘朝红构建“两横两纵”管理体制与“3+N”制度体系,将绿色标准嵌入全流程。《供应链发展规划》明确“精益化、绿色化、数智化”五化路径,在招标采购中设置10分“绿色低碳”评分项,要求一级采购设备供应商100%通过绿色低碳评价。以光伏组件为例,通过碳足迹核算发现硅料生产环节碳排放占比达42.4%,据此推动供应商优化工艺,实现单位产品碳减排15%。 中国电能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总会计师沈小龙指出,国家电投强化供应链安全,推进国产化替代。“国和一号”主泵100%国产化,中国重燃透平叶片材料实现完全国产,首台样机国产化率95%。建立九项指标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卡拉杰克模型管理1252家供应商,外资供方占比4.6%。核电领域设置6项核心设备应急采购清单,完成14台机组关键设备联储联备,廉江1号反应堆压力容器跨项目调配化解供货风险。 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采购与物资管理中心副主任孙晓明指出,三峡集团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科研院所,取得146项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电工程实现“从0到1”突破,多源有机质矿山修复技术使重金属污染降低60%以上,相关成果入选国家级绿色技术创新案例。在绿色运营领域,集团建成全国首个“三星级零碳仓库”,投用全球最大电动力船,2024年通过可回收包装减碳8000吨,绿色仓储物流体系初具规模。 华润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波表示,润苍南海上风电项目作为我国首个运营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打破了“海上风电必高价”的行业认知,证明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全产业链协同,海上风电完全能够实现平价开发。他强调,供应链协同是降本增效的“牛鼻子”,资源集约与环境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绿色供应链研究部副主任潘爱民表示,中节能创新提出“产品—环节—供应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将绿色属性贯穿供应链各环节。在产品端,联合中石化润滑油公司制定全球首个润滑油产品类别规则(PCR),填补国际标准空白,推动EPD(环境产品声明)认证成为国际市场“通行证”;在环节管理上,开发碳绩效管理工具,实现从绿色设计到废旧回收的全流程数据溯源;在供应商管理方面,通过Eco-Vadis平台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将绿色绩效嵌入采购评分体系,带动上下游企业开展绿色改造。目前,该模式已在中航工业等央企供应链中落地,推动采购环节碳强度下降15%以上。 (吴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