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舌尖绿色总动员:农业链开启智慧跃迁
□ 郑萃颖 当光伏板为冷链物流供电,当传感器实时监测榴莲的温湿度,当区块链技术让每一批农产品都拥有可追溯的“数字身份证”——农业企业正以全链条的智慧化与绿色化,重新定义食品产业的标准。 在日前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多家链主企业发起了一场关于“绿色未来”的讨论,而链上企业相互协同,以能源管理、数字化、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共同推动农业产业链全链条减碳、原材料可追溯。这场正在发生的变革不仅关乎从田间到餐桌的低碳足迹,更是一场融合科技创新与生态责任的产业跃迁。 链主企业启动供应链变绿按钮 7月17日,麦当劳中国与首农集团、宾堡、顺新晖、圣农、泰森、百麦、太阳谷、三元食品、麦肯、凯爱瑞和九联集团11家供应商伙伴共同发布“麦链”倡议。具体包括:全面推进“一箱一码”项目,2026年完成从供应商、物流到餐厅的100%覆盖,实现食材全链路可追溯;2027年建成麦当劳中国供应链浙江智慧产业园,推动“麦链”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2028年前完成再生农业五年计划,培养2万名农民骨干推广再生农业技术。 此外,根据欧洲市场对产品碳足迹的要求,正大集团推动中国的饲料厂以及蛋鸡、肉鸡工厂增加绿电使用量,降低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百胜中国在2023年发起设立分布式光伏及虚拟绿电采购联盟,鼓励供应商尽可能使用绿色能源。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介绍,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18%来自加工、运输等环节。“推进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加强农业国际合作,已成为各国的广泛共识和正确选择。”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表示。 科技让农业产业链变透明 打开麦当劳减碳账本,其物流服务供应商顺新晖通过智慧物流体系建设为供应链减碳。顺新晖相关负责人介绍,湖北孝感的智慧零碳物流中心通过高度自动化设备可以实现“黑灯作业”,机器人进行货物的上架、下架、搬运,传送带连接货品入库、存储、分拣、出库全流程。园区引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813.73千瓦,预计未来25年可累计减排超13000吨二氧化碳。在北京,麦当劳将餐厅废油回收,生产生物柴油,用于货车运输环节,从而推动废油规模化回收利用。 在运送榴莲的过程中,正大集团的技术创新贯穿全链条。在榴莲产地,人工与科技相结合,工厂对果实进行高效、精准的分级筛选;在物流运输环节,集装箱中的传感器实时监测并回传榴莲所处环境的数据,保证运输过程中维持适宜温湿度;通过区块链技术,消费者可以对榴莲扫码溯源,实现从果园、工厂、关口到渠道全链路透明化。 在跨洋运输中,嘉吉在中国开往巴西的PyxisOcean号散货船上加装了巨型风帆。“风帆高达37.5米,6个月的测试结果显示,它使远洋运输平均每天节省3吨燃油。”嘉吉大中华区副总裁刘畅介绍。 农产品加工贸易企业路易达孚在天津、张家港、东莞的工厂已实现全部使用绿电,通过热能回收系统,以及在生产中应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在棕榈油的生产运输过程中,路易达孚采用卫星遥感技术,使棕榈油供应链全程可追溯,保障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农产品冷链公司特灵科技推动运输车辆电动化。特灵科技亚太区副总裁凌寒介绍,公司冷链车厢采用变频制冷技术,食品温控波动幅度不超过正负0.5摄氏度,可远程监测车厢内温度、水果的乙烯排放浓度等,车辆采用铝制结构,车身重量轻,可降低能耗。 国机数科解锁数据里的“减碳密码”。国机数科副总经理邢凯介绍,公司基于农机云平台,推广智慧农业技术。通过在田间地头设立的传感器,对病虫害、土壤墒情等进行监测,可有效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中国方案链接全球餐桌 在全球农业产业链上,中国供应商正在从参与可持续供应链、赋能可持续供应链,到技术创新引领可持续供应链,构建中国农业的全球影响力。 一方面,中国供应商借助链主企业全球供应链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例如,“麦链”中的中国供应商生产的派和麦满分英式松饼,已出口至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地区麦当劳餐厅。近两年,麦当劳中国供应商每年向日韩等市场的麦当劳餐厅出口约8000吨薯条。 另一方面,技术创新含量不断提升,使中国农产品站上国际舞台。 隆平高科副总裁胡博介绍,公司培育的绿色超级稻品种具有良好的抗虫害能力,增强了氮吸收功能,从而减少农药和氮肥的使用量,减轻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胡博谈到一粒种子的“绿色含量”:“公司生产的种子在全球年销量不到3亿公斤,但每年给全球带来粮食增产大约50亿公斤。我们不需要将粮食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而是在当地制种,提高当地粮食产量,从而降低大量运输成本以及运输带来的碳排放。” 华大万物研发改进种植技术,创造沙漠中的“绿色奇迹”。可以改造沙土,使其具备保水、保肥功能,再用微生物菌剂调节微环境,可以使沙漠满足作物生长条件,目前公司已在内蒙古、新疆等地完成了5万多亩沙地改造。 微生物技术不仅是治沙利器,还是绿色农业的关键支撑,为绿色农业发展注入科技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