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实践
阅读提示 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特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 高海亮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国企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实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人们深入研究和探索,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的意义 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这种融合能够确保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频共振,相互促进,党建工作可以为生产经营提供助力,而生产经营的成效又可以体现党建工作的成果。其次,这种融合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将党建工作的优势转化为生产经营的优势,可以推动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此外,这种融合还有助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国有企业的深入实施,通过将党的建设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可以更好地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最后,这种融合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党建工作可以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基于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的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实践策略 (一)“三融三创”是实现党建和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关键 “三融三创”是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重要策略,“三融”的实现是基于“三创”,即创新、创造、创业。在“三融”中,创新是基础,创造是重点,创业是关键。创新是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基础,需要国有企业不断进行创新。创造是“三融”中的重点,需要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利用现有的资源和优势,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商业模式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创业是“三融”中的关键,需要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把握市场机遇,进行创业活动,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三融”的实施需要国有企业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需要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紧密融合,形成“双轮驱动”的组织结构,使党建工作的优势能够转化为生产经营的优势,生产经营的优势能够转化为党建工作的优势。在管理方式方面,国有企业需要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进行深度融合,形成“双线并行”的管理方式,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管理方式相互促进。(二)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 国企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建立,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动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可以明确党建工作的主体责任,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谋划、同考核,这样,可以使党建工作的成效体现到推动企业发展的实绩上,推动生产经营工作的成效体现到推动党建工作上。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党组织,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党员在生产经营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因此,需要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紧密融合,形成“双轮驱动”的工作模式。可以通过建立健全党建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建工作的监督,确保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三)推动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 推动国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需要创新党建工作理念,确保二者相辅相成,国企党建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与生产经营紧密结合,以实现共同发展,因此,需要提出创新的工作理念,使党建与生产经营在工作中相互促进。在工作过程中,应当针对工作的时效性以及工作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合理分析,使二者有效融合起来,将党建和业务工作共同的目标进行明确,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形势,主要经营指标的情况,找出短板,找准方向,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有效结合成为可能。 要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责任制,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同谋划,要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引导党员在生产经营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此外,还需要明确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职责,使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紧密融合。在工作中,要针对工作的时效性进行分析,才能够使二者有效融合起来,考虑党建工作以及生产经营的特点,保证生产经营达到管理要求。同时,需要找准党建和业务工作共同的目标,分析当前企业面临的形势,主要经营指标的情况,找出短板,找准方向。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不断创新和完善,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希望通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作者单位:冀中能源机械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