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轩尧
近日,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对一个广受关注的前沿专业——数智供应链发展作出前瞻性、全面性、系统性部署。如今,随着智慧经济蓬勃发展,对高素质物流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
数智化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当今经济发展深度变革的背景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从传统的‘面向供给’模式全面转为‘面向需求’的全新格局。”近日,“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高峰论坛”在北京物资学院举行,清华大学教授、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大成说。
供应链作为经济循环的“大动脉”,其数智化转型已经成为关乎国家产业链韧性、安全与竞争力的必答题。“智慧供应链的核心在于生态协同与自主进化。它不仅关心单一主体,更强调资源整合、动态协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表示,智慧供应链是理想状态,但目前行业尚未达到智慧概念的要求。
数智供应链教学,从“现代物流”迈向“智慧物流”
在《行动计划》中,“人才培育”首次被列为数智供应链发展的核心任务之一。这意味着产教融合将从传统的实习输送、课程共建,转向“需求导向、标准共定、资源共享”的深度协同。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2024年全国共有26所院校新增供应链管理专业,包括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截至目前,全国普通本科供应链管理专业布点数已达100个,专业人才培养将迈向新阶段。数智化转型趋势也在专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实训计划上有所体现。华中科技大学的供应链管理专业,与机械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联合培养,紧密对接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和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需求,支撑高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培养“管工融合”复合型人才;北京物资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与京东“亚洲一号”智能仓进行协同育人合作,聚焦冷链规划与应急物流,课程覆盖供应商评估、跨境采购等实务模块。
人才培养需适配转型进程
当前,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仍处于转型探索阶段,在教材更新、课程体系设计及资源投入等方面,与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数智供应链人才培养要求还存在差距。
刘大成表示,当前供应链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脱节。一方面,一些普通高校追求“大而全”,但实际产业所需人才培养不足;另一方面,学生普遍对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眼高手低”现象。
“技术变革在优化传统岗位的同时,更催生出技术应用、系统维护等新型岗位需求。”刘大成强调,“这要求教育体系作出相应调整——职业院校应着力培养规模化技术应用人才,而普通高校则需要深化专业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刘大成表示,职业院校应更紧密对接企业需求,培养规模化技术应用人才;而研究型高校则需明确差异化定位,深化专业教育,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关于数智化供应链专业建设,北京物资学院院长左敏倡议推动专业转型,引领教学革命。“供应链连接产供销、上下游、大中小企业,涉及众多主体。行动计划的落地须高校、企业、政府形成合力,促进数据和信息在供应链全链条顺畅流动。”(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