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合作升级从贸易相加迈向深度融合
稿件来源:白舒婕
□白舒婕 在当前全球产供链加速重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国际经贸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更加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 RCEP产业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刘欣表示,中国与东盟已连续5年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为3.67万亿元,同比增长9.6%。双方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经济、以无人飞行器为代表的低空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双方经贸合作展现出强劲增长动力和广阔发展前景。 在东盟成员国中,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依次为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全球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生效实施3年多来,持续释放通关简化、关税减让、贸易投资便利化等制度红利,助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更加紧密,也为区域内的产供链合作开辟了新空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研究员刘英奎表示,近年来,中国与东盟产业链深度互补融合。中国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与产能优势,与东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年轻劳动力及日益提升的制造能力形成“强耦合”。双方在电子、汽车、纺织服装等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紧密,区域价值链韧性持续增强。以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澜湄合作为代表的次区域合作机制,正推动跨境产业链加速构建。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正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今年6月,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展示中心、运营服务中心投入试运营,旨在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的公共服务门户、交流展示窗口、运营管理中枢和资本赋能平台,目前已吸引越南、泰国等国16家东盟企业签约入驻,签约国内人工智能项目43个。 今年5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上,双方确认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磋商,一致同意提交今年10月举行的领导人会议核可并签署,发出继续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打造高水平区域自贸网络的清晰信号。 刘英奎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在数字经济领域,首次系统性构建覆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推动电子发票、电子支付系统互操作性,引入高水平的个人信息保护、数字贸易标准等规则;在绿色经济领域,设定绿色贸易、投资、标准等8个优先合作方向,协同建设跨境智能电网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在标准互认方面,通过联合开发合格评定程序、承认检测结果等效性,显著降低企业合规成本。 从双方优势互补来看,东盟各国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先进制造技术、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数字化转型服务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为双方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工业领域开展高水平合作提供了巨大机遇。展望未来,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将成为双边合作的核心引擎,围绕零碳产业园、智能工厂、数字供应链等领域的合作将全面提速。聚焦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双方将共同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新动能。 放眼全球,中国东盟合作必将迸发出更大发展动能,继续驱动世界经济增长。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亚太贸易协定等自贸安排将凝聚网络化示范效应,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全球产供链稳定畅通注入更多新动力和确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