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 钢铁物流 - 综合物流 - 物流云计算 - 帮助    
  文章搜索
用户名:  密码: [订阅注册] [找回密码]  
打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攻坚战(中)
稿件来源:未完待续

  □ 丁俊发
(二)关于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关系
  1. 流通引导生产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首要环节,如果没有生产要素及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后序的分配、消费及交换要素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决定流通。生产的性质、规模和方式决定着流通的内容、规模和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论述的那样,“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979年版第36页)“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979年版第37页)。但马克思又明确指出,当社会经济的综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生产过程已经完全建立在流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1974年版第367页)。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商品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形成买方市场的总格局,这种情况下,是消费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
  2.流通调节分配
  在社会经济运行的一般序列中,分配在前,交换(流通)在后,分配的经济职能是借助社会经济规律确定社会各成员对社会产品占有的份额和比例,交换则是社会各成员在其对社会产品占有之后相互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从而达到最终消费。在这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从生产到消费,插进了两个中间环节,即分配和交换(流通),正是分配和交换这两个作用不同又相互联系的环节,才维系着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运转,换句话说,它们共同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
  由于分配是插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它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这种分配首先在物资生产领域内进行,然后在全社会内进行再分配。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包括两种:一种是最终产品的分配,一种是生产资料的分配。无论是最终产品的分配,还是生产资料的分配,都必须借助于交换(流通)才能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才能满足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交换是分配的继续,没有交换,分配则不能彻底。但是,反过来,如果没有初次分配,也就没有再分配,也就没有交换。总之,分配的方式决定着交换的方式,分配的数量和结构影响着流通的规模和结构;而交换(流通)对分配则有能动作用,它不仅调节着分配的数量和结构,而且对分配能否进行到底起着决定性作用。
  3.流通促进消费
  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性消费,一种是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生活性消费是消费品的消耗,经过这种消耗,再生产出新的劳动力。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必须借助交换(流通)这个环节,换句话说,流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消费。流通对实现消费有决定性作用。但是,消费是多种多样的,不仅有消费水平、结构问题,还有消费速度问题,这些复杂而多种需求必定对流通规模、结构、方式和速度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情况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通过分配与流通决定着生产,既是一个客观真理,又是一个客观的实际。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消费,消费的总量决定着生产的总量,消费的要求,决定着对生产的要求,消费的结构决定着生产的结构,消费的趋向决定着生产的趋向。住房是如此,汽车是如此,家电是如此,食品是如此,如果不是让生产去适应消费,而是为生产而生产,必然出现生产过剩或生产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生活与生产建设的需要。(三)关于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
  1.基础性
  流通的基础性主要指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2018年全社会的市场主体中,从事流通的企业与个体经营户大约有4000万,从业人员大约有1.3亿人,占全国行业法人单位总数的32%。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16%,流通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9%(按国家统计局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相加)。流通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和神经,血脉与神经堵塞,国民经济将无法运转。流通业与农业、工业一样是国民经济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主要体现。
  2.先导性
  流通的先导性主要指对国民经济的引领作用。流通是国民经济运行的先行官与晴雨表。国民经济运行如何首先在流通口反映出来。比如价格的通胀与通缩,既是供需关系的反映,也是供给结构的反映,也是营商环境的反映。PMI(采购经理指数)在50%枯荣线上下波动,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上升与下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反映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结构是否合理。恩格尔系数反映老百姓生活水平的变化等等。我们的经济管理部门习惯于抓生产、抓产品,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以后,要求把重心转到流通上来,通过流通与消费来引导生产。
  3.战略性
  流通业的战略性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安全保障与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比如,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供需平衡,特别是粮食与能源,这个平衡主要在流通领域体现。又如应对突发事件,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确保人民物资供应,关系到流通部门的战略储备、流通速度、抗压力强的韧性物流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农业、服务业要升级改造,一靠信息化,中央及时提出了“互联网+”,二靠现代物流与现代供应链,成为新动能,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四)关于大流通、大市场观
  1.大流通
  从马克思讲述流通开始,马克思主义导师们讲的流通也都是大流。改革开放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邓小平的“市场流通论”,到江泽民、胡锦涛的“流通决定论”和习近平的“流通是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论”,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充实了大流通理论。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也是从大流通出发的,提出“推动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要求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面提升流通信息化水平;提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支持流通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统一配送,大力推广并优化供应链管理,鼓励流通企业拓展设计、展示、配送、分销、回收等业务,把发展流通供应链作为创新流通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提出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流通产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流通业税制。
  2020年9月9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也是大流通。他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这里不仅讲市场、讲商流,同时讲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也讲营商环境即人文流。
  2.大市场
  中国是一个大市场,有三大特征:
  (1)中国有14亿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可以看三个数字:一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二是生产资料消费总额;三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以2018年为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万亿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生产资料销售总额53万亿人民币,粗钢、煤、发电量、水泥、化肥、棉布等产量都占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4.6万亿美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出口大国。
  中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1978~2018的改革开放40年,有28年消费是第一拉动力,有12年投资是第一拉动力。中国是一个内需拉动型国家,14亿人口的消费加上四个现代化进程,市场空间十分巨大。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己达76.2%。(2)中国是一个开放市场
  1978年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特别是2001年11月12日加入WTO以来,中国向全世界打开了市场的大门,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全球经济,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为了进一步开放,中国政府从开放城市到开放地区,设立自贸区与自贸港,包括海南一个省建设自贸港开放特区,从2018年开始,专门在上海设立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总体方案的展开,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3)中国是一个多元化市场
  交易方式、交易业态的多元化,交易主体多元化,交易特色多元化。按不同性质,可以分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生产资料市场与生活资料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现货市场、期货市场、虚拟市场、特种市场,包括商业综合体、商业街、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连锁超市、百货店、便利店、专卖店等等。目前是多种所有制共存,以国有流通企业为主导,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包括外资企业,共同构筑了一个不同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的流通格局。8万个全国各类商品交易市场(产地、销地、集散地)以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以上的网上实物零售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市场一大亮点。
  二、打好流通体系建设攻坚战(一)对当前中国流通业的总体评价
  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对中国流通业有一个总体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但总的看,我国流通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集中度偏低,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日益突出”。
  2020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对中国流通业也有一个总体评价:“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
  (二)打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攻坚战
  两个百年,流通业作何担当?在双循环战略中,流通业如何发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流通业如何跟进?引领新的经济全球化,流通业如何破局?中国经济从速度型向质量型转变,流通业本身如何转身,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率中国流通业的改革与发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体系?这些都是必须回答的问题。
  1.转变理念,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这里要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与“重生产、轻流通”旧的思想烙印彻底决裂,牢固树立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的观念,懂得把流通问题从理论到实践真正解决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就基本建成了。二是推进全民流通意识,新时代、新流通,现代流通人人参与,人人监督,人人都是市场主体。理念转换关系到现代流通体系能否健康发展,建议在中央党校开办省部级与司局级现代流通班,建议编写印发《中国现代流通普及读本》。
  2.找准现代流通业“堵点”,加快现代流通体系顶层设计。
  做工作一定要问题导向,只有把中国流通业吃透,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中国流通业堵点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在两个方面,对政府来讲,国家仍缺乏对流通的控制力,流通制度性约束明显,缺乏顶层设计,网络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均衡,信息化、标准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效率低、成本高问题仍然突出,应急物流存在明显短板,影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从流通业本身来讲,流通业的数字化转型欠佳,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对生产与消费的引导不足;流通产业集约度差,创新不足,缺少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商贸企业、物流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与供应链服务企业,缺少国际话语权。要针对这些问题,堵漏洞、补短板,做好中国现代流通体系顶层设计,从流通大国走向流通强国。
  3.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
  什么是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它包括基础设施(如交通基础设施、物流枢纽、配送中心、储备库、冷链基地、公共信息平台等等)、技术装备与运作场所,新基建不少是商贸与物流领域的,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有关部门应当尽快规划落实。什么是现代流通体系软件?它包括研发、供应链优化、人才培养、业态创新、标准制订、新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通业的硬实力有极大提升,但软实力欠账太多。世界银行每两年公布全球供应链绩效指数(LPI),有六项指标构成(海关与边境管理清关的效率、贸易与运输基础设施的质量、安排具有竞争性价格货运的便利性、物流服务的竞争力与质量、追踪与追溯货物运输的能力、货物运输在既定或预期交付时间内的到货率),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2018年中国排名26位,这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第一大物流市场国不相称。中央要求把流通体系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统筹推进是非常正确的,物流主要体现硬实力的话,那么供应链主要体现软实力,软硬兼施,才能齐头并进。
  4.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流通企业与现代物流企业。
  《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入围129家(含港澳台)全球第一,首次超过美国(121家)。但同时不难发现,中国企业大而不强。中国内地上榜企业119家平均利润35亿美元,销售收益率5.3%,平均净资产收益率9.9%,低于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对比中美两国企业的收入、利润和利润率水平,美国企业收入基本为中国企业收入的1.1倍,利润是1.7倍,利润率为1.5倍。中国上榜企业多集中在资源垄断性产业和金融部门,如能源、银行和电力等;而美国与人的健康、医疗、生活等有关的产业优势显著,如证券保险、批发零售、消费品、物流、医疗等,中国虽有阿里巴巴、腾讯、中远海洋、苏宁易购、中国邮政等入围,但与500强之首的流通企业沃尔玛以及联邦快递等国际物流巨头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所以如何主要通过市场的机制,做大做强有国际影响力的流通与物流企业是一项战略任务,使中国真正成为国际贸易中心、物流枢纽与供应链创新中心。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综合物流近期报纸查看                                 更多>>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打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攻坚战(中)
  本文所版面
【第 A6 版:理论】
现代物流报社 http://www.xd56b.com/ 版权所有123
技术支持:喜阅网(www.xplu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