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地冷链助力农产品“鲜”起来
□郑淑坤 产地冷链设施的建设,是整个农产品冷链产业链的源头,是降低农产品损耗、促进更多新鲜食材上餐桌的必要举措。 从国家层面上讲,不管是2019年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支持和推进冷链物流设施建设,2021年两会上,与会代表又对农村冷链物流提出了更多的提案。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一半以上,也是农业大国,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却还相对比较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并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农产品产地冷链设施缺失、冷链基础设施薄弱或者是直接没有,从而影响了农产品的种植和发展。 产地冷链设施的搭建在农产品初级阶段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这几年生鲜电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助力了从原产地的直发渠道,但是总感觉到这种业态如同杯水车薪,从根本上无法解决产品滞留、损耗严重的问题,农民受益也无法得到长久的保障。 搭建了产地冷链设施后,对于扩大农产品的销路,保证新鲜度,确保美味,提高了农民收入,也能大大的激发农产品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向规模化、集约化种植迈进,同时也打通了冷链物流“最后一公里”的运输困难问题,原来冷链形态大多存在于一二线城市,冷链下沉到农村田间地头的较少,产地冷链设施一旦搭建完毕,就打通了从一二线城市到农村的壁垒,建立了城乡冷链之间的互通,同时减少了食品的浪费,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 同时产地冷链设施搭建后,在农村不仅可以吃到新鲜度长久的生鲜果蔬,也可以吃到大城市运输过来的海产品、进口食材等等,更好的刺激了消费升级,加大了冷链市场份额,实现了城乡冷链的有机融合。 但是在农产品冷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点还是很多的,首先在冷链物流认知度推广上是一个难题,特别是面对农村这个观念相对不强的群体,在农村中更好的宣传冷链物流概念,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出发提升产品质量,如何打消农民的疑惑是一个需要深度思索的难题,而且冷链设施成本较高,农民在权衡支出与收入的时候会有若干顾虑。 另外,我们也要清晰的看到,在食品流通领域中,商流模式决定了物流的运作模式,农产品的特殊性注定了要从商品自身的流通性上考虑,我国幅员辽阔,本来物流运转时间较长,环节较多,所以如何减少商流的运转环节也是产地冷链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条件,实现“产地加工即成品或者半成品”的模式,这样会大大降低农产品的周转损耗,在这个环节上,根据当地农产品特性,结合国家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希冀建立产地冷链设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乡村物流三位一体的冷链网络。 ■附:■ 产地冷链体系搭建是一个长期工程,农产品冷链更是产地冷链体系的一个重要缩影,是现代农业重大牵引性工程和促进产业消费“双升级”的重要内容,是顺应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大举措,对确保冷链食材进万家、降低农产品损耗率、促进消费升级、促进国内外经济“双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