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被罚款背后,二选一还不是全部原因
10月8日,国庆后上班的第一天,正当许多人还没有彻底摆脱假期综合征的时候,美团迎来了34.42亿元的行政处罚。得知消息后,网络上许多关注美团反垄断案件的用户不禁高呼,“美团被罚了,案件终于有结果了”。 美团因“二选一”被罚34.42亿的消息一出,立即登上了许多平台的热搜榜。今年4月,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根据《反垄断法》正式对美团展开调查开始,美团要被罚,似乎成了许多用户期待尽快发生的一件事。 考虑美团违法行为性质、程度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责令美团停止违法行为,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并处以其2020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147.48亿元3%的罚款,即34.42亿元。那么在该案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细节?美团被罚股价却上涨了2.07%,又是一个怎样的市场信号? 反垄断的市场界定 在经济学中,有完全竞争和垄断这两个概念,前者是一种理想状态,指市场供需达到平衡,没有任何一个买者或卖者能控制价格;后者恰恰相反,垄断者在市场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决定供给和价格,以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对美团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中,开篇即提到了案件的市场界定,并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去阐述界定的缘由。在该案件中,市场界定为“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相关商品市场为“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 在行政处罚判决书中,着重强调“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与线下餐饮服务不属于同一相关商品市场”,并从消费者需求替代分析、餐饮经营者需求替代分析和供给替代分析等多个角度进行论证。监管之所以花费如此多的篇幅对美团进行市场界定,其中的一大原因是吸取国外的反垄断案例的经验,只有通过具体的市场界定,才能判断企业所属的市场份额占比,做到合理合规有理有据,不误判、不漏判任何一家企业。 根据DCCI发布的《网络外卖服务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9Q1)》显示,美团的市场份额为64.6%,若将美团放到整个国内的餐饮行业中,美团市场份额随之会被稀释。更加明确的市场界定,或是监管部门释放的一个新信号,当证据充足,领域内的企业一旦达到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并滥用市场地位实施垄断举措的都会招致处罚,反垄断调查将更严格、监管规则将更清晰。 其次是美团的“二选一”行为,处罚书披露,美团对非独家合作经营者设置了更高的佣金费率,普遍比平台独家合作经营者高5%~7%,还通过对非独家合作经营者实施拖延上线等方式,迫使餐饮经营者签订独家合作协议。这或许就是为何有的店只有美团有,而其它外卖平台没有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监管部门的处罚,美团表示“诚恳接受,坚决落实”。对美团而言,监管部门对其历时半年的调查终于有了结果,心中的大石终于落下,也算是一种解脱。 美团的解脱 自今年4月美团被反垄断调查开始,资本市场似乎就开始慌了,美团股价开始连连下跌,若以今年2月460港元的股价为参考,到了今年8月19日美团股价跌至202.6港元,股价直接腰斩,市值蒸发上万亿港元。美团反垄断调查结果是什么、调查会持续多久、会受到哪些处罚等,一直是投资者焦虑的问题。 而美团被罚34.42亿元,似乎符合投资者们的预期。34.42亿元看似很多,是美团2020年运营利润(43.3亿)的79%,但美团完全承受得起,据美团2021年上半年财报显示,美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13.88亿元,罚金并未直接影响到运营现金流。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也一直在等着最终结果,结合监管对美团的处罚金额和相关行政指导,资本市场或认为美团的承受代价不算特别重,并未直接影响到美团长期的业务经营,所以股价上涨了2.07%。 今年4月,阿里被罚182.28亿元,创下了中国市场反垄断处罚金额的新纪录,阿里被罚后港股、美股的股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盘中涨幅一度达到8%。处罚的终止落地,意味着公司业务运营的不确定性因素得到初步消除,部分长期经营的风险得到一定释放。美团和阿里作为国内互联网领域里的重要企业,当反垄断这样的不确定性因素解除后,未来仍具有较高的成长空间。 以当前的市场来看,美团在国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里依旧是一家独大般的存在,饿了么想要达到美团的市场高度,还有好一段路要走。 从美团外卖到美团优选,美团的商业版图在不断扩大。在笔者看来,其实,当一家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直至具有某种社会基础设施属性的时候,它可能不再只是一项商业模式或单纯的网络平台,其背后是无数的社会劳动者。平台成长到这一阶段时,往往需要满足更多的社会需要,推动行业的规范化发展,进而实现平台更深远的社会价值。 监管部门要求美团全面规范自身竞争行为、保护平台各方主体的合法权益、保障外卖送餐员劳动收入和完善外卖送餐员社会保障等。“规范化”是行业由野蛮到成熟的标志之一,在这之中,既需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更需要“看得见的手”的监管,避免行业或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