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艺潼吴拯
元旦假期,长兴县画溪街道白阜村宋莎家庭农场内,一批批游客到这里“打卡”,体验草莓采摘的快乐。大棚内刚成熟的连片草莓娇艳欲滴,“住”在离地半米高的凹槽里,“吃”的是由椰糠、草炭组成的混合基质,营养价值更高。“这是我们去年新尝试的无土栽培‘空中草莓’,特别受欢迎。”农场主宋莎乐呵呵地介绍道,最近每天都有120多笔订单,日营业额6万元左右,自己忙碌但快乐。
“远离地面种植既干净,病虫害也会更少。”宋莎笑盈盈地说。这位“农二代”,1994年出生,虽然年纪轻轻,种出的草莓连续三年摘得浙江省精品草莓金奖。她的农场前不久还获评全国家庭农场典型案例,是湖州市唯一入选的家庭农场。
从温州医科大学毕业的宋莎是半路出家的新农人。宋莎的父母种了一辈子草莓,但不懂新技术又没有销路,难以提升利润。心疼父母辛劳,宋莎一直在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务农既体面也挣钱。2017年,村里的一次现代农业培训,为她指明了方向。
辞去医院稳定的工作,回家当农民,她的想法遭到全家反对。这时,宋莎做了个更大胆的决定:自己贷款承包了20亩地,并且向父亲发起“挑战”。拗不过女儿,父女俩打起擂台赛。
隔行如隔山,零基础的宋莎两眼一抹黑,从头学起。作为行业新手,宋莎白天蹲在地里观察种苗,跟着农业能手学技术,晚上就埋头查资料、看书。为了获取最新知识,她还经常跑到杭州请教省里的农技专家,培训课次次不落。一年下来父女俩较量出了上下,选择新品种、运用新技术的宋莎,收益足足是父亲的两倍多。
挣到了第一桶金,宋莎坚信自己的选择和方向没错。正当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几场雨雪打得宋莎措手不及。2018年年关将至,一场大雪来袭。全家总动员奋战了三天两夜,不停扒雪、烧炭才保住的草莓却面临滞销,一下损失了几十万元。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连绵阴雨天导致新一茬草莓几乎都成了畸形。
那段时间,宋莎陷入纠结和沉思:如何才能降低农业的风险呢?“你看我们现在这个大棚可以抵御十级风,风雪来袭我们也不怕了。”经历雨雪洗礼后的宋莎总结教训,咬咬牙拿出所有积蓄,引进了连栋智能化大棚,想借用科技的力量提高保障。她将地上全部铺上了防草布,这样棚里既看不见泥土,膜的反光还能更好促进光合作用。在大棚顶上,一个个紫外线补光灯也让草莓在阴雨天也能保证光照时间,并且能同时杀灭病菌,让草莓随时都能健康生长。此外,她还铺设了控温丝和智能化升降膜,精准把控棚内湿度和温度。
为了让草莓品质更好,宋莎动了不少心思。在自动化滴灌设备面前,宋莎点击屏幕设置好时间,大棚内草莓高架上的水肥管道就开始自动滴灌。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效率节省人工,还能精准控制水肥,让每一排架子上的第一棵草莓苗和最后一棵草莓苗都能“吃”到同样的肥料,这样结出的果子更鲜甜。从事农业也要不断更新知识升级技能,每次出去旅游,宋莎总要先去当地特色农场打卡,看到新奇的设备,她就两眼放光,临走时将其拍下来四处搜索。
眼下临近春节,宋莎的微信时不时响起,预售订单已经排到了1个月后。她家草莓价格比市场高出不少,均价每斤99元,但仍供不应求。去年,种植面积从20亩扩增至53亩,客户由300人增长至6000多人,年营收额由50万元递增至190余万元,仅仅几年的工夫,宋莎的甜蜜事业驶入了快车道。自己致富的同时,她还心系乡邻。“阿姨,最近可能又要有冷空气,你得早做准备,提高棚里的温度。”忙完手头的事情,宋莎总会去同村吴建花家的草莓基地看看,免费为草莓苗“把脉问诊”。
吴建花常年患病无法外出打工,日子一度过得很窘迫。2017年开始,宋莎主动与她结对,点对点地送种苗、送技术、帮销售。去年疫情期间,吴建花家草莓面临滞销,了解到情况后,宋莎就上门帮忙采摘并帮其线上销售。“种了这几亩草莓,我看病压力小很多。宋莎懂得多又有耐心,我有啥问题都找她。”吴建花感慨道。事实上几年下来,宋莎共带动了周边10多户加入种植草莓的队伍,使每户家庭年收入增长3万至5万元。
对于未来,宋莎脑海中的蓝图很清晰,“我希望将来农场可以运用上5G技术,引进红外线探测病虫仪等设备,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模式。我相信再过三到五年,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