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继续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稿件来源:熊思怡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副司长杜晓伟12月3日表示,“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针对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地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杜晓伟表示,产地是生鲜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源头、也是起点,可以叫“最初一公里”。产地冷链物流在整个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全链条中还是最短板,也制约着冷链流通整体质量和效率。“十四五”以来,农业农村部针对产地“最先一公里”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地冷链物流快速发展。 一方面是组织实施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从设施建设看,共支持3.8万个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7.8万个产地冷藏保鲜设施,新增库容近2000万吨,县级覆盖率达70%以上。西部、中部、东部分别占比约40%、33%、27%。从设施使用看,全年综合使用平均时长为8个月,冷藏使用平均时长为7个月;果蔬占设施贮藏品种的89%,贮藏期延长69~106天,实现错峰销售。从减损增效看,农产品的平均损耗率从19.7%下降到7.1%,减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530亿元;主体经营收入平均提高29.3%;项目建设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增加务工收入达到180亿元。从链条提升看,通过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带动机械化分级、清洗、包装等技术装备投入,提高产地商品化处理水平,促进多元流通业态发展,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另一方面,完善产地冷链物流节点布局。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农业农村部印发实施方案,推动建设培育100个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重点市),打造链接城乡的冷链流通关键枢纽;建设培育1000个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产地销地衔接的产地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已开展首批55个重点县(重点市)和500个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建设培育工作。 杜晓伟表示,总的来看,农民在田头产地有了冷库,既可以减少生鲜农产品的损耗,又可以实现错峰销售,直接提升了议价能力,自然也就增加了收入,还可以拉动农村有效投资,促进消费扩容提质,提升跨季节跨地域的均衡供应能力,增强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产业抗风险能力。 杜晓伟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十四五”规划以及行动计划既定部署,会同商务部、供销合作总社等部门,通过中央财政建设一批、推动地方财政建设一批、引导社会资本自建一批等方式,继续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具有组织供应、产后处理、冷链流通等能力的流通主体,提升产地流通组织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熊思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