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
稿件来源:冯玲玲
□冯玲玲 在全球贸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外贸成绩单。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区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创历史同期新高,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新亮点。 从“末梢”到“前沿” 今年上半年,西部省份外贸表现亮眼。四川作为区域核心引擎,以5190.9亿元的进出口规模继续领跑西部,同比增长6.3%,位列全国第八。 重庆紧随其后,外贸总值3651.8亿元,同比增长7.6%,已连续三个季度保持增长。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青海的爆发式增长。上半年进出口总值35.9亿元,同比增长57.7%,增速连续六个月保持全国首位。其中出口增长112.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西藏自治区贸易伙伴拓展至110个国家或地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32.7亿元,同比增长18.1%。“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发展外贸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条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耀分析,这种优势主要在于战略区位与政策红利的叠加效应。 从区位看,西部地区与13个国家接壤,是中国向西、向北和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重要门户,先天具备连接内外市场的地理条件。 从政策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西部陆海新通道、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西部地区从开放末梢走向开放前沿,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作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键纽带,西部的外贸发展已从区域性增长极升级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陈耀认为,西部地区的外贸突破,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从“东部开放核心”向“东西双向互济”的转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纵深。 立体化分工 具体到不同区域,西部外贸的发展路径各具特色。 陈耀分析,依托油气、煤炭等战略资源储备,西北地区形成“能源出口+高端装备出口”双轮驱动模式。 新疆、陕西等地通过中欧班列强化对中亚、欧洲的能源供应链地位,而陕西的工程机械、重型卡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占比显著提升,呈现从资源依赖向产业升级的趋势。 西南地区则以重庆、成都为核心,聚焦汽车、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云南凭借出口咖啡、茶叶等特色农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 在青海,新能源产品成为核心增长极。上半年新能源产品出口18亿元,同比增长5.6倍,其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14.4亿元,增长32倍。 西北聚焦能源装备与重型机械,西南发力电子信息与汽车制造,沿边地区深耕特色农业与跨境加工。陈耀指出,西部地区外贸呈现“西北重工、西南智造、沿边农产”的立体化分工,构建起资源互补、市场共享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如何保持韧性? 尽管成绩亮眼,但西部外贸与东部发达地区仍存在差距,面临多重挑战。 陈耀指出,除了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短板,西部地区适合出口的产品种类较少,可贸易产业培育不足,缺乏足够的产业基础支撑外贸持续升级。 要保持西部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韧性,陈耀认为,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加强外向型产业与企业培育,推动能源矿产等传统优势产品深入国际市场,同时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二是引导东部加工贸易向西部迁移,尤其是面向东亚、东南亚市场的产业,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满足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腾挪需求;三是从国家安全及供应链韧性出发,建设面向新兴市场的进出口基地,完善产业链布局。 上半年西部地区10.4%的外贸增速,远超全国2.9%的平均水平,已成为拉动中国外贸增长的核心区域。“这很难得,也很少有。”陈耀说,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自身优势的深化,西部地区有望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为中国开放型经济注入更持久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