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
稿件来源:朱长征 珠兰
阅读提示 在课程思政与现代物流“双驱动”下,物流管理专业需融合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本文以价值共生、情境学习、协同育人理论为基础,提出挖掘产业场景思政元素、实施实践项目、构建“素养+技能”评价体系等路径,并以西安邮电大学在机制创新、课程改革、人才班建设等探索为例,形成可复制的“西邮方案”,为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 朱长征 珠兰 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当前国家的重大教育战略之一。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指导纲要》提出,要建设“全面覆盖、分层递进”的课程思政体系,并把产教融合作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举措。由此可知,为了使价值引领从理论说教转化为具象化的行动,思政教育必须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并立足真实的产业场景和实践载体。此外,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中进行了明确定位,物流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要充分发挥服务业的基本作用,全面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好“双碳”目标、乡村振兴、供应链安全等重大战略。因此,在双重的政策驱动之下,产教融合成为了关联国家的育人要求与行业的使命担当的必然举措。 物流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当代物流人才需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与价值素养。一方面,技术高速迭代背景下的物流人才培养应掌握最前沿实操技术;另一方面,物流网络作为关乎民生保障、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必须通过产教融合使学生习得各种物流复杂场景中的伦理抉择、社会责任与国家立场,从而筑牢物流从业者的国家安全底线思维。 由此可见,物流业自身所具有的思政内涵,使得产教融合成为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的必然途径。只有通过校企协同的方式将企业的实际需求、行业的切实痛点,以及国家的战略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当中,才能完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基础 1.价值共生理论 价值共生理论视角下,“产教融合”的本质是教育与产业的价值共生,企业的技术标准、行业伦理、社会责任,与高校的“立德树人”目标形成价值共振。而课程思政则是二者共生关系的价值纽带,产业实践是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思政教育则是产业人才的“精神内核”,只有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才能实现“专业技能”与“价值引领”的双螺旋发展。 2.情境学习理论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真实场景中经过体验与反思过程形成的。产教融合所创造的企业真实情境均为思政元素提供了“沉浸式”的传递载体,如企业的仓储管理场景、跨境物流场景等。相较于课堂讲授形式的思政教育,企业真实场景下的思政教育更具有具象化的特点,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到“专业行为”到“社会影响”的过程,如物流包装环节中的过度包装行为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危害。 3.协同育人理论 协同育人思想要求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育人壁垒,构建校企双主体思政教育模式。这就要求从理论上厘清校企双方的权责分配,高校应负责思政元素的提炼,企业则负责思政场景的具象化呈现,实现“理论引导—实践印证—价值内化”的育人效果。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1.挖掘产业场景中的思政基因,实现产教内容融合 首先,重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校企联合研发课程思政案例。企业提供典型场景,校方协助提炼关键问题,确保案例兼具教学价值与行业代表性。如,《供应链管理》课程中,校企合作开发“供应商社会责任审计”相关案例,讲解供应链中公平正义、伦理责任等内容;又如,《物流信息技术》课程中,将企业数据安全保护措施以及企业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网络安全观”,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此外,基于课程内容重构实践,定期更新与创新课程教材。如,编制活页式物流企业案例教材,收录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领域内的教学案例,使专业课程教材既能满足课堂教学需求,又能缩短学生与行业实际的距离,实现校企资源的高效转化,也可通过开放给相关合作院校,扩大产教融合影响力。另外,校企双方应保持定期修订案例,企业负责纳入物流行业新趋势,校方负责反馈教材使用效果,并调整教学重点。 2.通过“做中学”创新思政载体,实现产教过程融合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基于思政引领的实践项目设计,让学生通过专业实践过程,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涵。如,设计“跨境物流前置仓库存管理”项目,任务中渗透“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思维,使学生在仓储优化环节体会精益管理的工匠精神,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指导技术操作并传递职业操守,学校教师组织教学过程与价值观引导,同时通过基层岗位实践强化劳动教育。 3.“素养+技能”双轨考核,实现产教评价融合 项目成果评价需兼顾专业技能与思政表现,并转化为可推广的教学资源。对于企业实践中的过程性评价内容,如“遵守操作规范”“团队协作效率”“应对突发问题的责任感”等指标,由企业导师实时记分评定。项目终结性评价,由学校专任教师引导学生基于物流产业问题形成实践报告,在考查学生专业分析能力的同时,也考查学生的思政教育成果,达到“专业成果”与“价值认知”双检验目的。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西邮的实践 西安邮电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依托邮政行业特色与信息技术学科优势,以产教融合为引擎,探索出一条“行业赋能、虚实结合、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创新路径,为培养新时代物流人才树立了新范式。 1. 产教融合机制创新 学院还构建了包含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理念在内的“四合四化”产教融合机制。以“快递网络优化”“绿色包装设计”等行业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展专业思政教育。学生通过寒暑假参与顺丰、圆通等企业的岗位实践活动,在真实业务场景中体会行业使命,任课教师全程引领并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企业导师负责将职业规范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案例融入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技术创新服务社会需求。同时,建立多元协同评价机制,引入企业参加学生考核,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协作能力等作为评价指标,确立“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综合素质评价模式。 2.核心课程改革 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物流企业运营实训》依托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现代物流3D 运输仓储虚拟仿真实验管理系统”,将思政元素深度嵌入实践教学场景。课程在疫情应急案例教学中以“河南洪灾物流救援”“抗疫物资调度”等真实场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仿真系统设计运输方案,在解决调度优化、仓储管理等技术问题的同时,深化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理解,强化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课堂授课过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链条思政运行思想,如图1所示。课前结合学情分析精准设计思政案例并推送相关微课,强化学生专业认同;课中利用“典型案例剖析+小组决策演练”方式呈现,如,通过“双碳目标”为背景设计绿色物流仿真实训任务,使生态文明教育自然融入课堂。课后注重行动升华,基于顺丰、京东等校企合作实践基地组织劳动教育,让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切实践行“使命必达”的职业精神,实现知行合一。目前,该课程已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形成“专业实操-团队协作-价值内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3. 定制式人才班探索 西安邮电大学“顺丰班”是物流管理专业和西安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双方共同打造的面向市场、注重实践、强化创新能力的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顺丰班”不改变学生所在专业原有的培养方案,利用周末或节假日等课余时间,由顺丰公司派遣讲师授课。校企双方在师资、技术、设备等办学条件方面互补,共同参与教学与管理。 “顺丰班”按照三级递进实践方案赋能思政贯通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基础认知阶段,学生到企业参与跟岗实习,在体验中感知职业内涵;能力进阶阶段,通过跟随老师参与顺丰公司具体项目,解决物流配送实际问题;创新引领阶段,学生参与物流技术研发活动,开展技术攻坚,在实践磨炼中厚植家国情怀,实现实践育人和思政育人的有效贯通。 西安邮电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基于产教融合打造的课程思政模板,为全国新文科与新工科跨界育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复制的“西邮方案”,向我们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为国育才”这一教育转型的深层次逻辑。(作者单位:西安邮电大学现代邮政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