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假期到来,标志着由“黑色星期五”至除夕的美国传统,消费旺季展开,各大零售商减价大特卖。
不过网购盛行,要隔着荧幕购物,十分依赖参考其他买家的购物体验,但他们的意见是否真实?一些虚构或存有水分的正评,随时令大家堕入消费陷阱。
紧接的“数码星期一”,交易额亦达预期的94亿美元,大部分购物网热卖的产品,很多时获4、5星评级,增加买家对货品的信心。机构调查发现,过去一年,有88%的消费者会撰写最少一条产品评论,他们亦会以此作依据,决定是否买这件产品。70%的人称,会因为正评多,而愿意支付更多钱去买产品或服务,显示了产品正、负评的威力。不过有调查发现,有接近四成的网上评级是虚假的,或者十分不可信。
美国有不少调查网站应运而生,好像Fakespot、ReviewMeta等,他们透过使用算术和人工智能过滤,标记有问题的评论,来评定购物网评论究竟是否可信。首先公司会查看发表评论的时间是均匀分布,或只是围绕特定日子。第二,会查看已验证的买家总共发表了多少评论。第三,分析评论所用的语言是否有重复主题或用字,以分析评论是否根据指定的“稿件”发表。
调查指出包括亚马逊、沃尔玛、Sephora等大型购物网,逾三成网上评论并非真实,部分由计算机自动撰写,亦有些卖家会聘请俗称“打手”的人,帮助自己店铺或货品写好评。亚马逊被指今年头三个月,“五星”评级竟达九成八,只有少于百分之1属于“一星”的负评,亚马逊之后更删除大部分被指有问题的评论。
针对这些假评级,日本已有人工智能公司研发出一套辨识技术,声称可以过滤“打手”信息。研究指出消费者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受网上评论影响,有人会因为一则假评论而花费“冤枉钱”,除了依靠AI把关外,消费者在网购时亦应格外留神。(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