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枝花,芬芳六十载
———马钢在党的光辉指引下驶上高质量发展轨道纪实﹙一﹚
稿件来源:未完待续
□章利军 浩瀚的长江,滚滚东去,如一条飘逸的金黄色彩带,横系中华大地。在这条金黄色的彩带上,镶嵌着一颗颗耀眼的钢铁明珠。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马钢则是这些璀璨明珠中的一颗。 60多年来,马钢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和安徽省委、市政府及马鞍山市委、市政府的帮助指导下,用钢与火,用汗水和智慧,书写出属于自己,也属于共和国的辉煌。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改变满目疮痍旧面貌。 1949年4月28日,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军事管制组分乘两辆卡车从南京直奔马鞍山,他们是奉命前来恢复马鞍山分矿建设的。到达马鞍山分矿所在地金家庄,放眼望去,满目疮痍。核桃山下日本侵略军遗留下来的10座小高炉千疮百孔,卧管式热风炉淹没在丛生的杂草中。原马鞍山分矿和马鞍山制铁厂设备、器材被国民党苏浙皖特派员公署的人员盗卖得所剩无几。铁轨、枕木拆下修筑了江防工事,耐火砖拆下砌筑了碉堡,剩下只有堆放在江边的矿石和一线零星的物资。 这一幕尽管令军事管制组同志心情格外沉重,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他们走访群众,召开专门会议,邀请部分工人、工程技术人员代表,共同协商如何渡过眼前难关。通过集思广益,军事管制组迅速制定了全面复工、局部生产的方针。同时,召回了被遣散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首先进行了自备电厂的检修和马鞍山至向山输电线路的设计和施工,以及铁路全面大修、机车和车辆的检修工程,从此掀开了马鞍山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在党的光辉指引下,1953初,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局以钢设字第100号文件,正式批准马鞍山铁矿厂计划任务书。1953年6月1日,小高炉改建工程破土动工。在中央人民政府、华东钢铁局和安徽省委的有力支持和协助下,来自天津、石景山、本溪、阳泉、龙烟、太原、大冶等15个省、市和企业的施工队伍和技术骨干集结在核桃山下。工地彩旗猎猎,锣鼓喧天,工地广播站的高音喇叭不时播放振奋人心的歌曲和消息。工人们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开拓基地,修建码头,拆除废旧小高炉,利用原有的基础,重建该建6座71—74立方米的炼铁炉。 唯有雄心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顽强奋战,建设者们终于盼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1953年9月16日,厂里的工人、职工家属和周围群众都拥到2号高炉炉台,像观赏大喜的新娘注视着炉内的动静。傍晚18时零5分,当第一炉铁水从出铁口呼啸奔出时,现场一批欢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流出的第一炉铁水,也是安徽省工业振兴的一个起点,尤为重要的是结束了华东地区有矿无铁的历史。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专题片,重工业部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了喜讯。 艰苦创业奠定了马钢发展基石,创新创造成就了马钢发展伟业。60多年来,马钢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生产经营水平持续提升。仅2020年,马钢钢产量、营收和人均产钢量分别首破2000万吨、1000亿元、1000吨,再创辉煌。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