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启航2021
编者按 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达成是系统工程,既涉及能源结构的调整,又关乎存量部分的能效管理。全国碳市场于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2000多家发电企业开始参与全国碳交易,对各相关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
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 2000家发电企业开始交易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国碳市场建设部署,7月16日上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启动仪式按照“一主两副”的总体架构,在北京、湖北和上海同时举办。 首批被纳入管理的是发电行业2225家重点排放单位。根据测算,上述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年,这也意味着中国的碳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从当前来看,2000多家发电企业今日起即可以开始参与全国碳交易,市场关注的碳价走势于今日正式面市;从长远来看,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趋势下,节能减排将逐步深入影响企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 正式启动上线 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根据上海环交所6月22日发布的《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相关事项的公告》显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其中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交易时间方面,除法定节假日及交易机构公告的休市日外,采取挂牌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至15:00,采取大宗协议方式的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13:00至15:00。采取单向竞价方式的交易时段由交易机构另行公告。 自2017年全国碳市场建设启动以来,湖北省承担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任务。目前,主、副数据中心已经构成了同城主备系统架构,可以保证登记系统的不间断稳定运行,系统已具备了开立账户、注册登记、配额发放、交易结构、履约清缴等全业务流程功能,满足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的软硬件条件。 7月14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我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取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 配额的发放直接关系企业履行碳合约义务的难度及成本。据介绍,在配额分配的公正性方面,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的方法是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企业根据排放情况可以自行计算,得出应该获得的配额数量。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对排放数据的核查结果乃至分到的配额有疑义的还可以复核申诉。在配额分配的合理性上,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 顺应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将占据先机 碳市场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碳价问题,赵英民介绍,碳价是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因此出现碳价波动是正常的,但是剧烈波动,过高、过低都不利于碳市场的长期稳定运行。 赵英民介绍,从全国7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正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 全国碳市场的正式上线只是开始。下一步,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的基础上,会逐步将全国碳市场的覆盖范围将扩大至更多的高排放行业,根据需要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实现全国碳市场的平稳有效运行和健康持续发展。 湖北经济学院教授孙永平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表示,碳交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产业结构调节。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趋势下,除非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行业,如果企业不适应节能减排的大趋势,可能逐步被市场淘汰。而对于生活来说,一个直接的影响就是高碳产品需要付出更高的价格。 赵英民也建议,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在逐渐上升,因此有关企业特别是配额短缺的企业,关键还是要从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碳价的高低是个市场信号,企业顺应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趋势,就会在发展当中占得有利先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