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子叶
“当前,我国消费不断升级,冷链市场需求持续增强,冷链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冷库库容将翻一番,达到1.5亿吨左右。”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知联会会长唐俊杰提议,“我国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急需政府以‘有形之手’破解难题,推动氨制冷剂在冷链行业的安全应用”。
氨制冷剂出现边缘化趋势
唐俊杰表示,冷链行业是贯通一二三产、保障食品安全、衔接乡村振兴、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民生行业。广泛推广使用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是推动冷链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氨制冷剂都是冷链行业的主流选择,但近几年,氨制冷剂在我国冷链行业的应用受到了非理性限制,出现边缘化趋势。
为什么氨制冷剂会出现这种情况?唐俊杰分析,第一,近些年,涉氨责任事故导致社会对氨制冷的误解。在此前发生的事故中,虽是涉氨冷链企业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但都不是氨制冷技术本身的问题。由于大量报道采用“涉氨制冷事故”,个别卤代烃(俗称氟利昂)制冷机组制造商进行诱导性宣传,引起了公众对涉氨制冷的误解,使冷链行业用户和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普遍“谈氨色变”。
其次,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对氨制冷剂非理性限制。由于对氨制冷的误解,加上大量跨行业专家主导冷链项目评审出现导向偏差,以及面对严厉的安全生产追责压力,地方政府及其监管部门普遍认定氨制冷企业一律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无论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到位,一律按照有重大安全隐患过度执法,大量氨制冷系统被非理性查封,并改造为氟利昂制冷系统,新建项目的氨制冷系统无法获批而变更为氟利昂制冷系统。
第三,非理性限制氨制冷剂严重阻碍冷链行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消费不断升级,冷链市场需求持续增强,冷链行业进入高速增长期,预计到2030年,我国冷库库容将翻一番,达到1.5亿吨左右。非理性限制绿色、低碳、高效的氨制冷剂无疑会严重阻碍冷链行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非理性限制氨制冷剂与绿色低碳发展目标背道而驰。非理性限制氨制冷剂,导致被氟利昂制冷剂大量取代。氟利昂制冷剂不仅消耗臭氧层,同时还是强温室气体,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极易泄漏。根据中国制冷学会测算,按照2030年全国冷库总容量1.5亿吨估算,全部采用第三代氟利昂R507A的制冷系统与全部采用氨/二氧化碳复合的制冷系统比较,每年将增加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约4000万吨。
急需政府以“有形之手”
破解难题
唐俊杰提出了推动氨制冷剂在冷链行业的安全应用的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健全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法规和标准规范。唐俊杰表示,根据氨制冷安全应用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修订符合氨制冷新技术的法规和标准规范,为涉氨制冷企业规范化应用和监管部门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禁止用其他行业标准规范对涉氨制冷企业进行监管。
第二,提高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科学管理水平。要科学、客观地认识氨制冷剂,转变“谈氨色变”的观念;要依法依规对涉氨制冷企业进行监管,推动行业安全健康发展;要准确界定监管责任,在氨制冷系统发生安全事故后,对监管部门规范履行安全生产监督职责的,应予减责、甚至免责。
第三,加大对氨制冷剂应用的支持力度。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要尽快出台政策,对新建或改建的涉氨制冷项目应优先立项,并加大比例给予补贴或专项奖励;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要监督地方政府立即停止一刀切“氨改氟”的错误做法;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冷链行业学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作用,开展氨制冷安全应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氨、二氧化碳等自然工质领域创新技术和安全应用方面,加大投入,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