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物流供应链如何保障民生 (上)
□ 郑淑坤 2022年,农历壬寅虎年,疫情进入第三年,原本希望借世卫组织“2022年将要结束新冠大流行”的吉言,以为这场疫情应该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在3月份全国范围内疫情却再起波澜,相比2020年初有过之而不无不及,简单来说主要原因是因为变异后的病毒更加隐匿,传播速度更快,再加上人的放松心理,总以为疫情会很快过去,总是以为疫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心理存在,致使全国各地疫情多发。 疫情三年来,关于物流供应链的话题从来没有停止,今年的疫情中,物流又成了焦点,各种禁止下高速,各种停运,以致于出现了无奈苦笑的冷段子:客户要发货,物流封了,客户那没封;物流解封,客户那封了;物流和客户解封,驾驶员封了;驾驶员解封,物流又封了。 物流,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已经无需多言,对于民生产品来讲,物流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不仅仅是在太平盛世之下,更是瘟疫、战乱、地震、天灾等特殊时期下的重要保障手段,疫情虽然不同于其他特殊情况,但历史上瘟疫也曾发生过数次,近距离来讲,2003年的非典开始到2020年的新冠,中国已经也创造了一套适合国情特色的防控机制。 实际上,我国物流供应链体系已经谈了不是一年了,对于民生产品来讲,从原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各个节点都已经基本上打磨了很久,但是始终在应急物流中如何实现供应链,却很少有人提及。 目前,我们已经建立了相当不错的物流网络体系,华东、华北、华中、华南等区域,干线网络,中心仓、区域仓、网格仓的建立,各城市农产品贸易批发市场,可为什么在疫情之下,全国却无法链接,除了地方政策各有千秋之外,不在乎物流不注重民生的思维一定会存在的。 不管是在疫情防控中的哪一个环节,我们希望能不能少一些事后补救,多一些事先预防,多一些主动,少一些被动,在政府是第一责任人的体制之下,先要认可物流的重要性,把重物流保民生也要加在抗疫组织架构中来。 反过来还是通过上海的这波疫情看物流存在的问题,已经发生的物流乱象已经路人皆知,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想想这波疫情之下凸显出的物流民生问题。现实是不管是干线运输、疫情支援物资,还是“最后一公里”社区团购都已经把平时物流的世外桃源场景打成了废墟一片。除了对物流人的一声叹息,不知道还能说点什么才能抚慰一下作为物流人的那点仅存的自尊。不过一切都在趋向良好,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4月10日发布“关于规范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团购”价格行为的提示函,要求规范市场行为。 由疫情带来的物流供应链连锁反应也可窥见一斑,实体店面临货送不到,发不出的尴尬局面,对于整个国内的经济发展也是消极影响,高速路上一路畅通,鲜有货运车辆和私家车通行,其他疫情地区的民生问题也是尤为突出,以山东省为例,自3月份起,山东省各地级市无一幸免,均遭受疫情袭击,致使大多数物流公司基本以停运为主。 笔者简单列举一下几个关于疫情地区民生的无奈现状: 1.农户蔬菜严重滞销。菜农家里菜卖不了,被封闭在家的老百姓却没有菜,这是一个十多年前就讨论的课题,至今依旧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2.从菜农的大棚到消费者,原产地冷链物流已经彻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以致于出现了政府人员直接跟菜农对接的尴尬局面,这个本应该是由物流解决的问题,又给政府本身就很累的防疫工作额外增加了不少负担。 3.疫情让若干菜农也受尽了苦头,政府也不得不出面交涉,请企业协助处理,这本应该是物流供应链中保民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却差点成了抗疫的牺牲品。 4.青岛某商贸公司,平时主要以豆制品为主的销售工作,主要服务于半岛地区的商超、24H便利店、连锁餐饮店等业态,疫情发生以后,在距离100余公里之外的工厂因为疫情原因,生产出现用人荒,即使成品生产完毕,物流车辆也无法正常运输,导致近二十余天停止了一切业务,这样从食品加工厂、物流方、商贸公司自身、消费终端等四个环节全部中断,辛辛苦苦的营业成果因此会大打折扣,即使疫情过后,销售能力只能慢慢恢复。 5.潍坊某食品加工厂,成品已经加工完毕,四处寻车,在各个平台、物流群中发布信息,却是无人问津,原来一有运输业务都疯抢的局面荡然无存。 相信发生疫情的地区,上述情况肯定或多或少会存在的,对于各个地区来说,我们一方面要疫情防控,一方面还要促进经济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支撑,其中保民生又是物流的基础功能,我们要确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也是抗疫的最终目标:抗疫不是不传染,而是要稳定民心,促进发展。 但实际现状,总感觉物流保民生这个词在疫情面前非常低微。在生命健康大于一切、疫情大于一切的宗旨下,各地对物流包括民生在内的车辆大多数一刀切,各职能部门只顾天天在忙着做核酸,疲于做流调,却鲜有人关注物流存在的合理性,更谈不上物流供应链的前后贯通了。(未完待续)(作者系广西冷链物流专家委员会专家、青岛市物流协会冷链行业分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