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动荡,中国港口为何能保持高效运转?
□白帆 疫情在这几年不断搅动海运市场,港口拥堵问题遍及世界各地,美国南加州洛杉矶港、长滩港等港口甚至出现“史上最严重拥堵”。这背后不仅仅是港口的运转能力不足,还涉及航运公司、陆运衔接、用工制度等等环节。 相比之下,中国港口却在疫情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持续高效运转,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中发挥重要作用。据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去年我国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99.7亿吨、2.5亿标准箱,平均每天约有超过6.9万艘次船舶进出。2021年,我国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2.4%。 中国港口的优势在哪里?为何能在全球港口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近年来,中国港口在全球的竞争力稳步提升。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港口发展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全球港口发展报告》,全球前50大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据28席;在前20大港口中,中国港口占16席,其中宁波舟山、上海、唐山青岛、广州五港稳居前五位。 今年一季度,中国港口船舶平均在港时间、在泊时间也明显优于其他11个国外主要港口平均水平。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咨询师张永锋对此分析称,24小时全天候的工作制、有效的闭环管理、世界一流的港口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保证了港口的高效运转。“这是中国港口的一大优势。境外的港口受设施水平、自动化水平和工作制度等影响,使得港口韧性没那么强。”张永锋说。 除了港口数智化之外,各大港口之间的战略协同也是这几年发展的重点。 我国在发展港口战略协同方面有独特优势。交通运输部的数据显示,到2021年底,我国内河航道的通航里程有12.8万公里,其中国家高等级航道超过1.6万公里,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20867个,万吨级及以上的泊位2659个,形成了长三角、津冀、粤港澳等世界级的港口群。 张永锋表示,今年3月份到5月份,上海港及周边腹地集装箱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华南、华北枢纽港及宁波港、太仓港等集装箱吞吐量出口增长很快,这就说明不同港口群之间、港口群内部港口之间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互补,因为一些跨国公司或国际性采购商在国内各个地方都有投资或采购渠道,华东生产或出货受到影响时,华北和华南额度订单就会多一些。 近日,沪浙合作开发小洋山北区的项目有了新的进展,推动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和组合港新模式的形成。根据规划,小洋山北侧岸线新建一个港区,主要承担部分近洋航线和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内支线业务,南侧岸线则充分释放国际干线船舶装卸效率,南北两个港区形成联动。 在“联动接卸”模式下,浙江出口货物在当地港口办理报关手续,经专用驳船运抵洋山港后,直接搭载远洋货轮离境,从而进一步密切沪浙两地的外贸联系。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5月,累计已有11.75万标箱的进出口货物通过联动接卸模式往来浙江港口和洋山港之间。 另外,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港口区域一体化进程。6月8日,太仓港成立“苏货苏运服务联盟”,江苏恒隆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卢亚强表示,把空箱运到距离企业最近的地方,装货后通过快速水运模式运到太仓港转接上海、宁波和太仓港本港的支航航线,可以最大程度给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进步以及港口内陆网络的完善,使得港口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张永锋对此表示,港口协同不仅可以解决区域港口的同质化竞争问题,避免重复的投资,同时也可以提升整个区域港口的综合竞争力。 目前,辽宁、山东、河北、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广西、海南等地的省级港口集团已经相继成立,其他一些未成立省级港口集团的地区也正在加速推进港口整合。 除了这些合作以外,交通运输部对国内水运体系的发展也提出了更新的规划要求。按照《水运“十四五”发展规划》,要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以及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洋浦国际枢纽港建设,打造高能级港口枢纽等目标,推动实施沿海港口提升工程。 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中国外贸发展有着关键作用。航运数据机构克拉克森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过去20年间,中国海运进口量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2%,出口增速保持4%以上;其中2009~2020年期间,随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工业生产进一步扩大,全球海运贸易增量(289亿吨)中约65%由中国贡献。2020年,中国海运进口贸易量已经占到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 做好港口战略协同,解决这个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不断突破合作屏障,才能持续为中国外贸发展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