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主办的“2024年(第二十三次)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举行了以“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产学研结合的新机制与新模式”为主题的互动沙龙。六位专家就产学研结合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方案展开了深入探讨,为产学研结合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汪鸣主持本次沙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二级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王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姜超峰,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贞超,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新物流技术委员会(ISO/TC344) 主席何明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余玉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现代供应链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书成参加沙龙。
王微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科技创新,物流领域需大量科学技术的应用以提升生产效率。她认为,当前物流领域数字化转型水平尚处中低位置,存在需求和供给之间的隔阂,应借鉴“物流+科技”(LogTech)的推进方式,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姜超峰表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他提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必须解决大宗商品物流问题,提升贸易话语权。他建议物流人应从新生产关系的研究入手,通过考核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服务生产、贸易,提升中国生产和贸易的发展能力和水平。
于贞超则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造性配置和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三个角度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他提出“一体两翼”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即以中国物流学会为平台主体,产业和学研为两翼,通过共创、共赢的理念实现双向融合。
何明珂认为,高校在产学研结合中应发挥全方位创新的作用。他提出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大学应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以及政府部门如何管理、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和应用等,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支持。
余玉刚则通过“珍珠项链”的比喻,强调了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性。他建议物流学界成立工程技术中心,承接企业项目,将数据、场景、问题导入大学,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王书成则关注教学与实践的脱节问题。他提出,教材应更快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大学老师应更新PPT,加入新技术、新科技的内容。同时,他鼓励研究机构或咨询公司总结案例,为教学提供素材。
在最后的建议环节,六位嘉宾纷纷为行业献策。于贞超提出“以不易之道坚守初心,行简易之术数字重构,驭变易之势静待花开”;何明珂建议学会为全国的政产学研用搭建平台,并推动创新模式和标准的制定;余玉刚希望物流学界创造更多工程技术中心,更好促进科技、产业融合;王书成建议学会总结行业先进案例,提供给学校和学生进行学习;姜超峰鼓励产学研企同心同力,共同度过艰难时刻;王微强调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为物流业发展提供创新支撑,搭建科技创新的共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