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林至颖: 深化粤港澳产业链供应链协同
□ 本报记者 何文忠 马敬泽“粤港澳在产业链供应链互补等方面具备优势,但在协同机制、要素流动上也存在一定不足。”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香港)有限公司供应链总监林至颖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双链协同仍存痛点 伴随着DeepSeek的爆火与“杭州六小龙”的崛起,国内对创新型经济的关注和支持度不断上升。 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全球物流、金融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促进产业集聚与协同,发挥自身在金融、服务业、制造业等领域的优势,引领开放型、创新型经济迈上新台阶,成为其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林至颖指出,尽管大湾区整体产业与要素齐全,但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一方面,在产业发展程度及创新能力上,大湾区城市间存在差距甚至断层,制约了其产业链供应链一体化发展。例如,深圳市在电子信息产业具有很强的基础,但中山市在电子信息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缺乏与深圳配套的产业环节,导致两地供应链衔接不够紧密。 另一方面,同质化也是大湾区需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例如,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等城市也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发力,这种同质竞争无疑对产业链供应链协同构成影响。 而另一方面,产业链韧性却有待进一步提升。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高度依赖进口芯片,2022年合作区集成电路企业仅40余家,与长三角差距显著。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林至颖提出,建议中央统筹支持港澳与广东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合作,以四大平台为战略支点,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世界级经济增长极。 突破区域协同发展的瓶颈 供应链数智化水平不均、美欧推动“供应链回流”、港澳“超级联系人”作用未充分释放,均深刻影响着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为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林至颖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平台联动+政策协同”新机制。 设立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统筹委员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粤港、粤澳合作框架下增设专项工作组,统筹四大平台功能互补。 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安全促进条例》。明确重点产业链(如半导体、新能源)安全清单,建立跨区域产能备份系统。借鉴河套“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经验,在横琴、南沙扩大跨境数据流动“白名单”试点。 二、强化创新驱动,打造“基础研究+产业转化”双引擎。 共建国际科创共同体。以河套为核心,设立大湾区基础研究基金,支持港澳高校与内地机构联合攻关脑机接口、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推动香港5所高校在深圳园区的10个研发平台升级为国家级实验室。 构建中试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南沙、东莞布局中试基地,提供“概念验证-样品试制-市场测试”一站式服务。鼓励广汽、华为等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带动中小企业参与技术迭代。 三、推动数智转型,建设“供应链大脑+产业云平台”。 打造大湾区供应链数智中枢。整合广州公共资源采购平台、深圳跨境电商枢纽功能,构建覆盖研发、物流、金融的“产业云”。支持齐心集团、顺丰等企业开发工业品大模型,实现非标物资智能匹配。 实施“万企上链”行动计划。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数字化改造补贴,3年内推动10万家企业接入大湾区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南方电网“全流程可视供应链”经验,实现需求预测、品控管理智能化。 四、深化开放合作,拓展“国际网络+区域协同”新空间。 强化港澳国际门户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全球供应链管理中心,依托快递枢纽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海外仓网络。在前海试点“跨境供应链金融通”,允许港澳银行直接为内地企业提供贸易融资。 共建跨境产业合作走廊。以广深港、珠澳极点为轴心,布局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跨境产业集群。推动东莞与香港共建“先进制造飞地”,探索“香港研发+东莞制造+澳门销售”模式。 五、优化保障体系,突破“制度差异+要素流动”瓶颈。 创新跨境人才政策。扩大港澳专业人士跨境执业资格(现有1057名),在河套试点“科研签证”,全球顶尖人才可享15%个人所得税优惠。 建立多元化资金支持机制。发行大湾区科技创新专项债,设立千亿级供应链安全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对河套、南沙等重点项目给予贴息贷款和风险补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