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零碳园区加速落地 产业经济将步入新阶段
稿件来源:来源:中国能源报
□李丽旻 目前,我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发布零碳园区相关政策规划,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地方建设标准也陆续出炉,不同模式的零碳园区落地明显提速。 自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后,零碳园区从概念走向落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十余个省份发布零碳园区相关政策规划,国家政策引导下的地方建设标准也陆续出炉,不同模式的零碳园区落地明显提速。以“零碳”为锚,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或将步入新阶段。 成为多省转型突破口 据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标准》的制定结合了国家及各省市发布的最新零碳园区相关建设文件,发布后将适用于指导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工作。针对园区能效管理、能源系统构建、基础设施升级、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发展、运营管理、绿色低碳创新等方面,《标准》都作出最新要求。 以能源系统构建为例,《标准》提出,零碳园区应积极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探索绿色供冷供热新途径,持续推进电能替代,鼓励绿电绿证交易,打造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消纳示范区。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需大于等于80%,可再生电力消费占比需大于等于90%,园区内新型储能容量则需要高于日均用电的10%。 江苏的“零碳实践”只是全国范围内零碳园区建设浪潮的一块“拼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在此背景下,各省零碳园区建设站上全新“起跑线”。 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早在2017年1月,广东省就率先发布《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并开展首批试点项目建设工作;2024年底,广东省又发布《低碳/零碳园区评定规范》团体标准,进一步加大节能降碳工作力度。此外,四川、山西、内蒙古、安徽等地区也陆续发布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实施方案以及标准规范。 整体来看,“低碳”标签、因地制宜是各地零碳园区建设的共通之处。以武汉经开区东风猛士科技园为例,结合本土汽车特色,该园区通过2.05万平方米的光伏面板实现能源低碳化,同时采用水性面漆工艺、集成干式喷房纸盒漆雾捕集分离系统等方式减少危险固体废物产生量。内蒙古更是先行先试,早在2022年就已有零碳产业园区投产,在充分利用丰富的再生能源资源和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背景下,提出到2027年,建成一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零碳园区,形成可复制的技术路径和管理模式。 产业集聚前景可期 在北京计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汪徐华看来,各地零碳园区建设将在多方面产生价值。“一方面是经济价值,绿电替代将降低用能成本,生产设备电气化的广泛应用、分布式能源的就近利用、绿电直连,以及能源智慧化的管理等,都可以降低企业碳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创造大量社会价值,零碳园区实践过程中对技术创新、清洁生产工艺等先进技术的引导都能增强企业及园区的竞争力,吸引更高端的人才和更优质的资本。”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零碳”概念愈加火热的当下,业内普遍认为,深化国际合作、加速推动标准制定与互认也将愈加重要,零碳园区不仅将成为能源转型的载体,更有望成为产业升级的新范式。 (来源:中国能源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