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园区建设引领新兴产业绿色发展
□康艳兵 王侃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工作,为统筹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提供重要工作指引。 从需求侧看,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达16.5亿千瓦,在总装机中占比达到46%,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消纳水平已成为“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扎实推进已规划建设的大基地和外送通道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拓展新能源发展增量空间,依托零碳园区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有助于化解外送通道瓶颈制约、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传统行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基础,其高排放、高载能特点突出,是制造业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建立一批零碳园区,一方面可有效引导传统产业探索深度脱碳新路径,推进传统产业深度绿色转型,助力高载能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以绿制绿”“以绿智算”模式,助力新兴产业降低碳足迹、增强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 园区是产业经济发展、创造社会就业的重要平台,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来源。零碳园区在创造工业产值的同时,还能够将自身碳排放降低到接近“净零”水平,助力所在地区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零碳园区作为“双碳”领域重要的“增量政策”,将在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碳排放强度降低目标任务作出积极贡献。 受国际绿色贸易壁垒、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要求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项目落地时需要配套绿色电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一批零碳园区,推动产业规模和用能需求差异化配置,有助于东部地区巩固相关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发挥风光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助力形成产业合理分工布局和良性循环。 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评价认证制度,提出碳排放限额控制要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零碳园区拥有可溯源能源供应系统和全流程碳足迹管理体系,可以帮助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有针对性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大幅降低产品碳足迹,提升园区企业的“绿色竞争力”。将对绿色电力需求迫切的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纳入零碳园区,不仅能够有效适应国际绿色贸易规则,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低碳竞争优势,在全球绿色低碳产品竞争中占据先机。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深度脱碳是重中之重。《通知》部署在全国范围内梯次有序开展零碳园区建设,加快技术、政策、商业模式创新,加强政策、技术、资金支持,为园区低碳化改造和近零碳发展创造条件、积累经验,必将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