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益兴盛的跨境电商上,中国卖家售假被罚的情况屡见不鲜,一些中国卖家利用将国内的假货跨过重洋寄往海外,以此获利。这严重背离了中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
近日,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接到投诉举报,称有5家跨境电商公司疑似涉嫌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化妆品。随后,海南执法人员共查获商标为“Dior”“CD”“MissDior”品牌香水、口红等涉嫌侵权商品75件,金额共计13071元,经克里斯蒂昂迪奥尔香料公司委托专家鉴定,鉴定结果为,这些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
随后,其中一家公司案件已经移交海口海关查办,另外四家公司的案件由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
今年以来,海南省市监局已经在全省多次开展打击假冒知名进口品牌的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假冒“山寨”进口葡萄酒、“阿玛尼”手表和“迪奥”化妆品等进口品牌商品以及贵州茅台酒、习酒等酒类产品、长城润滑油等知名产品进行了整治。
无独有偶,近期亚马逊也联合了子公 司 韦 伯 公 司(Weber)对12名被告提起集体诉讼,指控他们在亚马逊商店销售非法带有“WEBER”注册商标的产品。这些卖家试图提供Weber烤架盖的假冒版本,违反了亚马逊的政策,侵犯了韦伯的注册商标,并违反了法律。
从官方到平台,一直在不停整治这种违法行为,但是为什么这种行为还是屡禁不止呢?
近些年,随着我国出口业务越来越发达,一些外贸从业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将国内的假货通过跨境电商平台卖出去,赚取差价。
早在2019年,亚马逊就投资了5亿美元并投入8000多名员工打击包括假冒在内的欺诈行为。成果也是十分显著,在2019年底,亚马逊阻止了超过60亿个可疑的不良清单,并关闭了超过250万个可疑的不良行为者帐户。
2020年6月,亚马逊再次投资超过7亿美元,并雇佣了10000多名员工来保护平台商店免受欺诈、假冒和滥用。同时,亚马逊还成立了全球打击假冒犯罪团队,致力于追踪售假者,通过与法院系统和执法机构的合作,使其承担法律责任。
今年2月,亚马逊还和美国国家知识产权协调中心(IPR)达成合作协议,和IPR共同执法,全力打击亚马逊商城内的侵权和山寨产品。具体措施包括共享并识别亚马逊商城内的假冒商品信息,下架假冒山寨产品,统计卖家地址、注册资料、供应链、托运人和收货人等全部信息等。
在如此严厉的打假之下,亚马逊的数据显示,在亚马逊上销售的所有产品中,只有不到0.01%的产品收到了客户的假冒投诉。
然而重拳之下,仍然有人铤而走险。在2020年1月,美国司法部在短短两天内就发出三条起诉中国售假卖家的公告,其中一名中国卖家靠在亚马逊上售卖假冒伪劣的手提电脑锂电池,五年之间获得收入超过2380万美元!另一位卖家在海外售卖山寨品牌珠宝和太阳眼镜等商品,三年时间内获得的收入也高达232万美元。
中美双方签署了相关的经贸协议,防止假冒商品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中国卖家在美国电商平台上售卖假货,除了面临被亚马逊封号的风险外,还将被美国执法机构调查,中美双方将一起调查并对违法企业做出相应的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