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转型 破浪前行 中国航运业绘就低碳发展新图景
稿件来源:龙巍
□ 龙巍 7月11日,碧海蓝天下,在海南博鳌第21个中国航海日主论坛现场,“绿色航海向新图强”的主题格外醒目。来自全球航运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从政策框架到技术突破,从港口实践到绿色船舶,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革命正在深入推进。 航运业低碳化是未来必然趋势 “当前,新技术革命浪潮重构航运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绿色低碳成为航运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航运净零排放进程不断提速,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伟在致辞中表示,要乘势而上,打造绿色航运新生态。加快完善绿色航运政策体系,推进新型动力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推动国际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水运绿色优势进一步发挥,航运业绿色发展的根基日益坚实。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到98.1亿吨,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货物周转量达到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8%,在货物总周转量中的占比达到55.6%。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加速推进,上海港等主要港口成功实现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加注业务落地运营,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港内作业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全国主要港口5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超90%,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杨华雄在主论坛上宣读2025年中国航海日博鳌倡议书《引领航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新趋势》,倡议书提出:推动低碳航运,厚植航海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加快航运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航线建设。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应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航运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能源与智能技术 双轮驱动 船舶动力革新成为转型核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碧新介绍,该集团2024年新造船订单中,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占比已超30%,1.6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洋浦号”已完成国内首单甲醇加注;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岱则表示,集团全球首艘双翼动力风帆超大型油轮“新伊敦”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200吨,手持订单中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占比达七成。 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交通运输部深化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加速航运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推广,开展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改造,拓展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范围,有序探索交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港航基础设施,将生态保护理念和资源节约要求贯穿水运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努力建设绿色港口、美丽航道;建立完善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持续强化水上溢油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切实守护碧水蓝天。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玥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航行船舶中,已有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600多艘,主要为内河运输船;纯电池动力船舶485艘,主要为内河客船;甲醇燃料动力船舶4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2艘。总体来看,我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与国际基本“并跑”。 共筑全球航运低碳新生态 “招商局集团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全过程,明确提出涵盖低碳航运、低碳港口等在内的‘4321’全业务全流程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体系。”石岱透露,通过淘汰老旧船舶、推广低碳新船型、推进船舶大型化和轻量化应用,以及绿色航运管理和绿色船舶改造,持续节能增效,航运业务国内碳排放强度较十年前降低了12.4%,仅今年上半年减少碳排放12.6万吨。 港口企业也在加速转型。中国港口协会会长顾金山介绍,交通运输部发布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为绿色港口建设提供系统性的方案。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建成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深圳盐田港区全面推广岸电系统,上海港船舶清洁能源加注量稳居全球港口前列。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港口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为全球港口行业转型升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阿塞尼奥·多明格斯通过视频致辞表示,20多年前国际社会已经通过了提高船舶能效的强制性举措,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设定了目标,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IMO的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已批准进一步措施的框架,今年10月将迈出关键一步,正式通过IMO的净零框架,该框架包括新的全球燃料标准,以及首个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定价机制。这一措施对于激励低碳燃料的应用至关重要,并且有助于为全球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从木帆船到如今的新能源船舶,从人工装卸的码头到智能零碳港区,中国航运业正在书写新篇章。 |